機構設置
-
管理部門
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 人事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科技處(成果轉化處) 財務處 條件處
-
科研部門
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室 漁業資源與環境研究室 水產養殖與遺傳育種研究室 魚類病害研究室 水產營養與飼料研究室 水產品檢測與質量安全研究室 水產信息與標準研究室
-
支撐部門
荊州基地 西南漁業研究中心 梁子湖基地 長江中上游漁業生態保護研究中心
-
掛靠機構
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 農業農村部淡水魚類種質檢驗測試中心 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上游漁業資源環境科學觀測實驗站 農業農村部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武漢) 中國水產學會《淡水漁業》雜志社 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淡水養殖分技委秘書處 農業農村部長江中上游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農業農村部中華鱘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魚類育種與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水產品質量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斑點叉尾鮰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武漢) 國家農業科學重慶觀測實驗站
農業農村部中華鱘保育和增殖放流中心
農業農村部中華鱘保護與增殖放流中心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八嶺山鎮后湖畔,依托于長江水產研究所,是中華鱘遷地保護的重要場所,主要開展中華鱘人工保種、苗種培育、增殖放流和救護的公益性事業。
中心始建于1999年,2017年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批準設立(長漁函〔2017〕71號)。占地面積23.5畝,有孵化育苗車間1個,面積3600 m2,生態調控養殖車間1個,面積1800 m2,以及配套完善的供水及水處理等系統,室外親魚養殖池8個,總面積1200 m2,綜合實驗樓1幢,面積1418 m2。2016年,在中心新征土地62.9畝,一期擬建設中華鱘科學繁育中心,二期擬建設中華鱘科學實驗中心。
依托中心已經開展了一系列有關中華鱘物種保護的研究工作,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等,儲備大量后備親魚或親魚,突破了中華鱘的全人工繁殖,建立了育苗技術體系和家系遺傳管理體系,并開展生殖細胞培養、保存和移植等新技術的應用,扭轉了中華鱘物種可能滅絕的厄運。此外,依托中心對達氏鱘實施遷地保護,已經成功的實施了達氏鱘子三代的全人工繁殖,使該物種在不依賴自然種群的情況下得以繁衍后代。
自建立至今,中心已向長江等水域放流的不同規格的中華鱘600余萬尾,并救護、蓄養了誤捕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等數十尾,對長江中華鱘等瀕危物種的保護和增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負責人:危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