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養魚 只為割舍不掉的“江鮮味”》4月19日在無錫日報刊登后引發不少讀者的關注。有的老食客直言對于二三十年前價廉味美的“江鮮”念念不忘,目前雖然河豚、刀魚等實現了人工養殖,但是滋味始終“淡了點”,若這種置于天然江水中的養殖能重現“江鮮味”,能否推而廣之使更多“江鮮”產品回歸市民餐桌?也有讀者認為需要靠人工養殖來拯救“江鮮”,無疑說明長江水生資源已被破壞嚴重,有沒有可行的措施來進行補救?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進行了跟進采訪。
“水生物偏好良好的環境,任何品種都不例外。”記者此次報道的從事“長江養魚”的陳金彪,在采訪中特意用手指了指不遠處一片抽出新綠的蘆葦,他向記者坦言,進行這樣的養殖既要和岸邊有一定距離,又不能靠近航道影響通航安全,能找到一片臨近蘆葦蕩的江灣也實屬幸運。“以前長江沿岸都是蘆葦蕩,不僅能凈化水體,更是許多魚類的棲息和繁衍場所,但是據我所知,隨著岸線開發和港口碼頭的建設,這樣的原生態環境在江陰只有零星保存了。”考慮到現實因素,他認為在長江里“人工養魚”或許可以模仿,但是大規模擴展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人工養殖’畢竟不是萬能的,保護和恢復日益萎縮的野生種群才是第一要務。”
在水產專家、長江三鮮養殖基地負責人鄭金良那里,記者也聽到了類似的觀點。歷經十余年發展,三鮮基地對河豚、刀魚等種類的人工養殖已頗具規模,產品在市場上也打出了品牌,但是他認為基地的首要功能始終沒有變過——致力于長江珍稀魚種的保留和繁育。“比如結合長江河豚——東方暗紋鲀的搶救性保護,養殖基地與農林部門合作,每年均要進行增殖放流,這兩年沿線漁民捕撈到野生河豚的次數明顯增加,放流的成果初步顯現。”但是他同時認為,在河豚魚種放流上的成功未必可在所有品種身上復制。“以刀魚為例,與憨厚的河豚相比,刀魚性情剛烈出水即死,而且刀魚的繁育成本是河豚的十倍,要達到規模放流操作難度并不小。”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長江刀魚歷史上最多時曾經占到長江魚類捕撈量的35%以上,如今每年產量僅寥寥幾十噸。而目前長江年淡水捕撈量僅為約10萬噸,不足最高年份的1/4。“解決包括刀魚在內的長江珍稀魚種的生存問題,更大力度推行全面禁捕才是最有效的辦法。”鄭金良表示,雖然長江中下游每年都有幾個月的禁漁期,但是在其余的捕撈時節,高額市場售價驅動著漁民進行“啃江”式過度開發,而由于長江水域面積太大,雖然漁政部門近年來加強了巡查力度,但依然有鋌而走險者利用執法船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盲點出動進行偷捕違捕,讓本已萎縮的資源雪上加霜。“本來一些魚種就是洄游到長江里進行繁殖的,過度捕撈無疑加速其消亡的速度。”
“最根本還是要解決漁民的安置問題,雖然沿線各地經濟條件不同,操作難度并不小,但是只需全面禁捕幾年時間,局面就會得到根本性改善。”鄭金良認為,結合增殖放流,如果讓魚類休養生息,種群的恢復速度要遠遠超過現在,待數量達到一個健康標準,再實施合理而有序的捕撈和開發也不遲。“此外,進一步改善水生態環境也至關重要,除了加大沿線生產單位的控污截污力度外,最好在有可能的區域進行濕地修復,為長江水生物創造有利的棲息環境。”(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