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至4月是長江魚集中產卵的時候,可隨著水草的減少,以及“黑漁船”的增多,讓長江魚產卵面臨著許多問題和危機。為了保護它們安全生產,今年我市第一次在長江建1600平米的“魚兒產房”,現在,就讓我們以一條長江鯽魚的視角,來看看這些變化吧。
我叫萌萌,今年3歲,是生活在長江里的一條鯽魚。
昨天下午,我又來到長江峽口溫家溪江段的“VIP產房”,看著產房里的卵寶寶漸漸長大,我由衷高興。想起去年生寶寶,真是一段心酸史,而今年這里不僅有產房,還有人專門來保護我們,這是以往從來沒有的事。
去年 石頭縫里產寶寶
每年的3至4月,我們都會集中生寶寶,也有一部分因為懷孕比較晚,在5月底前才會生。6月初以后,我們不再生寶寶。
我們生寶寶時,先要把卵寶寶生在油草、石頭縫里,經過一周左右時間的孵化,卵寶寶長成魚寶寶,就可以離開產房,獨立生活。
之前,我一直把卵寶寶產在峽口溫家溪江段的水草上,可去年我再次來到這里時,發現長江兩邊水泥硬化變多了,水草也沒有了,我只能把卵寶寶生在石頭縫里。
更可怕的是,人類的漁船還經常在我們產房上面來來往往,我有好多姐妹就是因為生下寶寶后出去找食物時游進了魚網里,再也沒有回來。我躲在水底兩塊很大的石頭縫里,生下卵寶寶后,一刻也不敢不離開它們,6天后卵寶寶長成魚寶寶,我才小心地帶著它們離開。
今年 有了VIP“產房”
今年2月,我早早來到峽口溫家溪江段,準備找最合適的產房。到了這里,我看到一些人在長江里用以竹竿為架,捆綁很多水油草,放到水里。
晚上,我聽到船上的人說,這里的水油草是專門為我們生寶寶建的產房,產房自然浮于岸邊約100米處,一共有兩處,每處800平方米。他們還專門劃定保護區域,以產房這圓心,直徑100米范圍內不得行船、下網等,并派人來保護這片區域。
開始我們都還不太相信,后來一些大膽的姐妹躲在人類建的產房里生下了寶寶,大家才發現這里很安全,于是都到這里生寶寶了。
每周,我們的主治“醫生”—西南大學水產系主任、教授蘇勝齊都要來看我們生寶寶的情況。每次他都會給身邊的人介紹情況:現在產房每平方米附著的卵寶寶約9.8萬至13.6萬粒。卵寶寶孵化成魚寶寶,孵化率達65.6%至78.6%,以1%的存活率計算,1600平方米的產房能“育”成上百萬個長江魚寶寶。從目前的情況看,在產房里生寶寶最多的魚是鯽魚、鯉魚、黃辣丁。
蘇教授還說,今年第一次在長江里建產房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準備以后每年都在這里建產房,讓我們有一個安全的生寶寶的地方。聽到這個消息,我很安心,以后我們不用再擔心生寶寶的問題了。(來源:重慶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