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就找著了。”邁進放空水的魚塘中間,全椒縣花溪湖特種水產專業合作社社長郭成立側身彎下腰,先拿鋼釬探到位置,再把手伸進泥地摸索,很快就抓出一只正在冬眠的甲魚。
新春時節,營養價值豐富的甲魚是年貨市場和高端餐飲的“熱門貨”。行情旺,進賬多,郭成立笑容滿面:“年前訂單多,2月份以來甲魚出貨近五千斤了。”
自年輕時外出學習歸來,郭成立專注甲魚養殖已有十幾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行家里手,不僅帶領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打造“花溪湖”甲魚品牌,還通過提供良種和技術指導,帶動周邊農戶通過甲魚養殖增收致富,總規模超過2萬畝。
近些年,郭成立嗅探到行業趨勢,愈發重視養殖中的生態平衡與綠色環保。2021年,經縣政府牽頭,合作社與滁州學院合作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結合甲魚活動期與蝦的生長期高度重合的特點,探索蝦鱉共生生態養殖技術的研究與示范。
“一畝水塘放5—10只老鱉和7萬尾羅氏沼蝦苗。一半(蝦)給老鱉吃,余下的一半賣。”郭成立介紹,甲魚天然以小魚蝦為食,兩者混養模擬自然水域環境,甲魚自由追捕進食,無需投放其他食料,同時蝦群活動量大幅增加,兩種水產品質雙雙提升。他伸出手比劃:“不僅甲魚品質更好了,混養出的蝦個頭大、肉質緊實筋道,上市供不應求。”
滁河沿岸的全椒縣水產養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近年來,在政府部門支持和市場需求指引下,越來越多養殖戶立足生態、擁抱科技,促進當地水產養殖產業“游”出以綠色效益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來到位于六鎮鎮大張村的民族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兩口空蕩蕩的大塘讓人不禁發出疑問:“魚呢?”
“這是用來養小魚給鱖魚吃的。”合作社負責人王宏祥笑呵呵地解釋,鱖魚以活魚為食,而且頗為“挑食”。合作社專門從廣東引進適口性好、產量轉化率高的麥鯪魚苗,給鱖魚作“主食”,“不過在咱這兒沒法過冬,天冷下來就給鱖魚喂一些小白鰱。”
去年,在全椒縣科技局牽頭下,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在民族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在魚病防治、水質調節等方面予以精細、周到的技術指導。“有了專家指導,水體氨氮指標穩定可控,養殖環境更適宜鱖魚生長,魚苗的成活率,從原先每10萬尾活8萬尾提高至能成活9萬多尾,加上品質的改善,帶動合作社經營收入同步增長。”王宏祥說。
相關數據顯示,全椒縣漁業生產呈穩中向好。2023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13.2萬畝,其中名特優新水產養殖面積10萬畝;水產品產量7.46萬噸,漁業經濟產值達25億元。 (劉晨)
(責編:黃艷、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