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繁殖已連續中斷7年,極度瀕危的長江中華鱘,讓致力于保護“水中大熊貓”的人們,感到了異常的急迫性。
2月17日下午,正月初八。仍在春節假期的專家學者,以及職能部門的負責人、實際保護工作者、環保人士會聚在一起,召開專題研討會,為加強長江中華鱘研究保護工作把脈。
曹文宣、桂建芳院士領銜,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組織此次研討會。
90高齡的曹文宣院士,是長江十年禁漁的倡議者。在最終形成的專家意見提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和農業農村部《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為指引,牢牢把握長江十年禁漁的窗口期,規范中華鱘繁育技術和放流標準,進一步提升放流規模,建立放流可追溯體系,加強中華鱘海洋生活史監測,切實有效恢復中華鱘自然種群。
保護形勢仍嚴峻——
連續7年未見中華鱘自然繁殖
武漢長江中華鱘保護中心,民辦非企業單位。專題研討會上,該中心主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作了題為《中華鱘保護方向與措施探討》主旨報告。
危起偉致力于中華鱘研究保護40年,他介紹,近幾十年間,中華鱘自然種群數量銳減,“自然種群延續岌岌可危”。
危起偉列舉數據。自2013年首次出現自然繁殖中斷后,至今已連續7年(2017—2023)未有繁殖活動發生。
位于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鎮中堡村的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中華鱘繁育基地內,飼養員正在喂養二代和三代中華鱘。(視界網 黃善軍 葉孜 攝)
《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2年)》推算,葛洲壩下中華鱘親魚(性成熟,可參與繁殖)僅13尾,未監測到自然繁殖。
1983—1984年,長江中華鱘產卵群體數量評估為2176尾,2017—2022年調查,葛洲壩下游80公里,水聲學評估中華鱘產卵群體數量為:27、20、16、13、15和16尾,“40年產卵群體下降超過了100倍”。
危起偉分析,中華鱘產卵群體少于100尾,或當年產卵群體數量少于50尾,可能是中華鱘自然繁殖的最低閾值。按中華鱘生活史,以第一次性成熟平均15年為一個生活史周期計算,中華鱘已有近3個生活史周期受到影響,從而進入種群衰落旋渦。
無效放流多——
放流40年未遏制自然種群衰退
國家高度重視中華鱘研究與保護。早在1983年,就發布了中華鱘禁捕令。1989年,將中華鱘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996年,先后啟動建設長江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和上海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1983年始,開展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已長達40年,但放流效果不佳,未能有效遏制自然種群的衰退。
危起偉介紹,中華鱘人工放流歷經4個階段:1983—1998年,育苗技術未突破的15年;突破育苗技術,依靠野生親魚繁殖的10年,這個階段放流資金缺乏、放流數量不足;子一代停止捕撈,子二代未批量性成熟,這個10年無魚可放;2021年以來,子一代開始批量性成熟,近3年放流了稚幼魚超百萬尾。
人工放流40年,總數超過了800萬尾,為什么還無法實現中華鱘的自然繁殖?
專家統計分析,截至2018年,放流中華鱘總計712.8萬尾,其中,規格3.5厘米以下的仔魚占575.6萬尾,基本屬于無效放流,有效放流僅僅137.21萬尾。
到了2021年后,一批中華鱘親魚成熟,尤其是2022年子二代繁育取得突破,2022—2023年,年均放流量為35.5萬尾,主要是36—119日齡、體長8—30厘米的稚魚和120日齡以上、體長25—99厘米的幼魚。它們已越過死亡高峰期,屬有效放流。
這讓專家們看到了希望!
中華鱘90%的時間生活在海洋——頭年秋季,它在長江繁殖后,第二年秋季回到大海生活。少則8年、長則20年,它又洄游到長江繁殖。專家預估,按平均15年一個生活史周期,如果幸運的話,在2036年左右,近年來放流的中華鱘,在性成熟后可能洄游,在長江中恢復自然繁殖。
科學規范放流——
實現放流中華鱘的可追溯
研討會上,專家們提出,長江十年禁漁背景下,中華鱘的保護策略如下:一是在水利工程上建“過魚”設施,二是在長江江段開辟“旁通道”,三是在葛洲壩和三峽大壩之間放流,四是在葛洲壩下放流成熟親魚,五是擴大稚幼魚放流規模。
建設“過魚”設施,投資巨大,目前的技術和環境現狀,基本不可行。開辟“旁通道”,值得研究探討。其他放流措施均可嘗試,但應以擴大稚幼魚放流規模為主。
專家們建議,將年放流規模擴大至100萬至300萬尾。同時,制定放流規劃,盡快出臺放流技術規范。放流地點,以長江中游為主;放流規格,以2—4月齡稚幼魚;放流時間在12月底至來年4月為主。
擴大放流規模,基礎是有魚可放。應加強子一代養殖條件建設,建立遺傳譜系,實施交流交換機制。利用有利條件,擴大天然海水和天然淡水子一代及高齡子二代養護規模。
研討會上,荊州市中華鱘保護中心副主任張玉紅介紹,目前,荊州境內有中華鱘子一代1700余尾,其中,該中心管護的有600多尾。2023年,繁殖中華鱘子二代40.4萬尾,培育規格放流苗種35萬尾。下一步,將開展專項攻關,科學提高中華鱘全人工繁育能力。
據悉,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有望得到中央財政的專項支持,我省農業部門也計劃提高中華鱘人工繁殖的支持力度,推動中華鱘自然繁殖恢復、自然種群恢復。
危起偉建議,增強放流的有效性,建立長江、長江口和近海中華鱘監測網絡,利用被動雷達標記(PIT),建立以GIS為構架的數據管理系統和移動APP,實現放流中華鱘的可追溯。
據了解,武漢將啟動漢口江灘漁政碼頭中華鱘科普基地建設論證,探討利用周邊小湖建設地下仿自然水族館或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野化基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