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科學研究所和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西南漁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聯合在國際刊物《Science》發表評述文章《共抓長江大保護第一步——長江十年禁漁》。文章肯定了中國政府采取十年禁漁制度將會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積極的幫助,日益增長的公眾環保參與將進一步促進相關保護的效果。文章還指出,需要加強對長江瀕危物種以及具進化獨特保護價值物種的關注,例如白鱘、白鱀豚等頂級生態位物種的絕滅是長江生態系統的巨大損失,同時呼吁要加強對更多長江瀕危珍稀物種的研究和保護。

長江是世界上第三長的河流,約6400千米,伴隨著過去四十年的高速經濟發展,生物多樣性的衰退十分嚴重。白鱀豚已經功能性滅絕,長江江豚極度瀕危,超過30%的魚類正瀕臨滅絕的威脅。最近,來自長江所的瀕危魚類保護團隊的研究,宣告了長江白鱘的物種滅絕。事實上,非法漁業和過度捕撈是導致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政府采取了多項漁業管理措施,尤其是禁漁制度,來緩解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快速下降,但長江水生生物的持續瀕危現狀顯示當前的措施還不足夠有效,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防止其中許多物種的滅絕。
2002年,中國政府開始了在長江流域為期3個月的禁漁制度,在此期間停止所有商業性漁業捕撈。2016年,這一禁漁期的時間被延長至4個月。兩年后,開始在長江流域所有水生生物保護區中實施全部禁漁。從2020年1月開始,對長江及其支流(包括毗鄰的湖泊)實施十年禁漁。十年,對于長江中的大多數魚類而言,這一禁令將覆蓋兩到三個世代周期,促進其繁殖和恢復。禁漁十年只是一個暫時的期限,我們可以預期在那之后將會迎來更持久的禁漁。采取這一手段的最直接目標就是要拯救瀕臨滅絕的長江水生生物,阻止他們走向滅絕。盡管全面禁漁會面對很多管理的問題,但這是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的第一步。此外,近年來公眾越來越關注和支持水生生物的保護,也給長江水生生物的保護提供了希望。
盡管采取了這些積極而有效的措施,長江中許多物種仍然面臨滅絕的危險。量化評估未來一段時間內長江流域物種滅絕的風險非常重要。我們還必須注意到,那些有著較長進化歷史、較少系統分支和較少物種的類群通常面臨更大的生物多樣性丟失的風險。因其獨有的古老的進化特質,白鱀豚是全球現存的4510種哺乳動物保護優先排序中位列第一,白鱘是所有硬骨魚類中的基部類群,它們也恰恰是當前距離滅絕最近的物種。為了防止進一步的物種滅絕,除了遵守捕撈禁令外,我們還必須投入更多的研究和資源來找出那些不太受關注卻面臨最大滅絕風險和可能帶來更大多樣性喪失的物種。
該評述文章題目為“A first step for the Yangtze”,文章引用鏈接為:Mei, Z., Cheng, P., Wang, K., Wei, Q., Barlow, J. and Wang, D., A first step for the Yangtze. Science Vol 367, Issue 6484 20 March 2020(doi: 10.1126/science.abb5537)。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程佩琳為本文的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