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生態環境急劇變化,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資源量日趨減少,野外種群的自然繁殖活動在2000年左右已經停止,野生種群幾乎消失。所幸,人工保種的成功為長江鱘野外資源恢復帶來希望。然而,從2007年首次增殖放流至今仍未發現放流個體恢復自然繁殖活動。放流長江鱘是否具備自發交配產卵的自然繁殖本能以及是否能夠繁衍生息成為其資源修復成敗的關鍵。本研究通過人工構建模擬產卵環境,研究長江鱘親魚對不同底質環境的行為偏好;通過環境調控設法誘導人工保育群體的自然繁殖發生,了解其繁殖行為以及對自然繁殖底質的需求,最終為篩選優化長江鱘仿自然繁殖環境條件和長江鱘野外種群恢復與重建提供技術支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為實現長江鱘的晝夜識別和游泳行為的連續跟蹤,研發了一種適用于長江鱘的光學標記,解決了應用EthoVision軟件追蹤晝夜行為的難題。不斷改進,實驗50余次,最終光標的應用效果測試表明,該光標通過軟尼龍線固定在長江鱘背部,重復實驗留存率為72.22%-83.87%;該光標可以無線充電,平均可持續發光至少為(45.67±6.05)小時;光標顏色有紅色、藍色、綠色、黃色、紫色、白色;基于EthoVision軟件可視化跟蹤分析,至少有4個顏色(紅、紫、藍、綠)白天和夜間光標可實現連續跟蹤。通過控制環境光線不直射水面,使用光纖導光,可解決環境和光標本身的問題。光標的設計解決了長江鱘行為跟蹤和定量分析的難題,為魚類行為學跟蹤分析提供一種新的標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