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 隸屬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 、鱘科(Acipenseridae)、鱘屬(Acipenser),又名達氏鱘、沙臘子、小蠟子,是純淡水定居性魚類,為我國特有物種。近年來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其物種資源極度衰退,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8),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紅色名錄)極危(CR)物種(2010)。保護長江鱘對于維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推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幸長江鱘在人工保種取得成功,全人工繁殖已經實現,通過人工增殖放流將成為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的重要手段。從2007年開始,每年都在長江上游放流1齡左右的長江鱘幼苗,雖然放流活動已經實施了十多年,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放流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在誤捕的長江鱘中均未發現性成熟個體。所以在在生態環境沒有得到快速恢復的情況下,直接大規模放流長江鱘親本,在野外形成一個產卵群體,有可能成為恢復長江鱘自然繁殖、增加野外種群數量的有效手段。為了解長江鱘親本放流之后的遷移分布情況,迫切需要找出一種適合長江鱘親本人工放流監測的標記方法,為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工作奠定基礎。本實驗以長江鱘親本為研究對象,通過在長江鱘親本的背部肌肉以及腹腔中植入超聲波標記,并對標志后長江鱘親魚的標記保留以及存活狀態進行觀察記錄,以研究超聲波標記植入對長江鱘親魚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分析長江鱘親魚植入超聲波標記的技術以及探究超聲波標記對長江鱘親魚影響最小化的方法,從而保證超聲波遙測實驗的順利進行。運用超聲波遙測技術,再結合生物環境調查等手段,試圖了解長江鱘親本放流之后的擴散、遷移和分布情況,為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工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