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kii)隸屬于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鱘科(Acipenseridae)、鱘屬(Acipenser),是黑龍江流域的大型經濟魚類,也是我國現有的8種鱘魚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國的黑龍江流域,在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也有發現。近年來,由于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等人類活動,造成施氏鱘自然資源急劇下降,黑龍江施氏鱘的捕撈量從1987年的452t(含達氏鰉)驟減到目前不足50t。1988年施氏鱘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易危物種,2015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因此其物種保護及資源增殖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強,特別是其早期性別的鑒定。通過腹部手術切口直接對其性腺進行觀察是早期性別鑒定中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而術后切口的愈合過程直接關系到魚類的術后恢復和健康。本實驗通過對2齡施氏鱘的行為和生理特征進行觀察分類,探討使用三卡因間氨苯酸乙酯甲硫酸鹽(MS-222)對其進行快速麻醉的最適濃度。于第3~5腹骨板間的腹中線處切開一約5cm的切口,通過切口對其性腺進行直接觀察,并于術后不同時期觀察切口愈合過程。旨在為建立一套術后管理體系提供數據支持,以促進術后切口的正常愈合,減少潰瘍和壞死等病理過程及個體死亡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