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光鏡和透射電鏡技術對北京海洋館養殖的40尾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介于4-30齡以上, 包括野生、子一代和子二代共7個齡組)外周血細胞組成、大小、顯微和超微結構進行研究。結果表明, 在外周血細胞中可區分出以下六類細胞。形態結果: 紅細胞卵圓形, 胞質內可見少量線粒體; 淋巴細胞多圓形, 有明顯偽足樣或指狀胞凸, 核質比大, 可明顯分為大淋巴和小淋巴;嗜中性粒細胞核型多樣, 胞質細胞器豐富, 含有大小不等的特殊顆粒; 嗜酸性粒細胞多為規則圓形, 表面大量細小指狀突起, 胞質細胞器豐富, 含有大量個體較大的嗜酸性顆粒;單核細胞變形現象多, 胞質內大量空泡, 核型多樣; 血栓細胞形狀多, 胞質內大量小的空泡, 散布或成團出現, 常見直接分裂現象。各類血細胞從大到小依次為: 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大淋巴細胞、紅細胞、血栓細胞和小淋巴細胞,各齡組間無顯著差異。外周血紅細胞總數(RBC)平均為(5.56±1.19)×108/mL, 18齡和11齡與其他齡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白細胞總數(WBC)平均為(16.53±4.94)×106/mL, 18齡與4齡間存在顯著差異, 且分別與其他齡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血栓細胞總
數(15.53±15.82)×106/mL。白細胞分類計數(DLC)中大淋巴細胞、小淋巴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所占百分比分別為: (5.26±3.95)%、(77.74±11.73)%、(9.40±7.98)%、(1.90±2.06)%、(5.50±4.00)%, >30齡和4齡間顯著差異, 且分別與其他齡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認為中華鱘血細胞進化地位低, 免疫系統為淋巴細胞系為主, 主要包括淋巴細胞、粒細胞和單核細胞, 結果對中華鱘的健康評價與保育研究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張艷珍, 王彥鵬, 危起偉*, 杜浩, 劉志剛, 胡維勇, 張曉雁. 中華鱘外周血細胞組成及形態觀察. 水生生物學報, 2018, 42 (2): 32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