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2013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警示長江上游漁業資源嚴重衰退,一些珍稀、特有魚類瀕臨滅絕,金沙江干流魚類資源瀕臨崩潰。更有專家和相關組織稱,長江生態系統已經崩潰。(10月20日《燕趙都市報》)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然而,母親河的現狀不容樂觀。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機構的長期監測數據表明,長江中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魚苗出生量急劇下降,由上世紀50年代的300多億尾降為目前的不足1億尾;今年6月,長漁辦組織科考人員,首次從濕地生態系統、水生生物多樣性、環境流、水環境等四個領域對長江上游進行綜合“診斷”。金沙江流域歷史監測到魚類有143種,但由于棲息地的破壞和喪失,此次科考三次魚類資源采樣僅僅發現17種魚類樣本。
長江中的漁業資源下降,白鰭豚瀕臨絕跡,中華鱘的數量也在逐漸減少,鰣魚等長江三鮮數量也在下降,珍稀動物數量變少還是其一,關鍵是常見的“四大家魚”也在變少。關鍵原因是水體環境惡化,看看江面上漂浮的一些垃圾,惡臭味飄散很遠很遠。少數漁民不遵守漁業規定,在休漁期也出去打撈,抑或是在捕撈時節將魚兒的兄弟姐妹、兒子孫子打撈得一干二凈,長江漁業資源急劇減少也在意料之中。現如今,漁業資源逐漸減少了,靠水吃水的漁民們沒有了飯碗。有的地方實施了漁民上岸工程,幫助漁民們自謀生路。長江里面的漁業資源再打撈,漁業資源真的要斷子絕孫了。
長江中漁業資源下降,長江生態系統瀕臨崩潰,正給人們敲響生態警鐘。水電資源的過度開發、對長江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污水未經處置或只是簡單地處置即排入長江,這些都是長江病危的真正原因。盡管長江上游有防護林工程,盡管一些水電站在建時都采取了相應的生態修復措施,盡管一些地方對排放廢物加大了監管力度,但對于長江生態惡化的總趨勢而言,那些還只是杯水車薪。一邊在修復生態,另一邊卻在惡化生態,看看江面上漂浮的垃圾,已經遠遠超出了長江水的自我凈化承受能力,長江水逐漸變暗淡、變渾濁即是明證。水體承受能力不堪重負,直接導致長江水的水質下降,也影響到水中生活的魚類。魚類變得越來越少,消化吸收長江中藻類、富營養生物的主力沒有了,水體惡化形成了惡性循環。
中華大動脈病危,長江生態保護拉響紅色警報。如果有一天,長江水臭氣熏天,長江中再沒有一條魚,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真的成了我們的眼淚了。與其那個時候后悔,還不如現在行動起來,每位國民、每家企業都來為長江生態修復多做一些實事。
警鐘業已敲響,保護長江迫在眉睫!(長江網網評員 李兆清)(來源:長江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