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我省水產養殖效益,早日實現水產大省向強省跨越?武漢市農科院水產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李清給出的答案是:種業先行!
在李清看來,湖北水產業不僅水面廣闊、可養品種繁多、淡水產品總產量第一,有資源優勢,還有技術優勢:集中了全國70%至80%的淡水產業研究高級人才,上至中科院、水利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下至華中農業大學、江漢大學、長江大學,都有技術力量,設施設備無與倫比,但產業發展特別是產值、效益落后于人,引人思考。
他介紹,目前我省水產種業量大,但存在質量缺陷。新品種存在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如鱖魚苗種繁育,我省在上世紀80年代率先突破關鍵技術,但種業沒做好,很快被廣東、江蘇超越。廣東鱖魚種業迅速做大,占領市場半壁江山,江蘇也占領很大部分。我省的苗種僅能滿足本省一半。
他說,科研人員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用科學方法選育出好的品種。政府部門要建立良性機制,幫助科研人員將好品種迅速推向市場。據介紹,李清與妻子王貴英堅持10余年育種,累計花費科研經費500萬元,多次面臨經費短缺困境。2012年,他們選育的黑尾近紅鲌被授予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一等獎,累計推廣200多萬畝,產生的經濟效益超過40億元。
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所長鄒桂偉看來,相對我省100多種魚類而言,我省水產育種隊伍實際是偏少;相對于漁民養殖量超過6成以上為7大家魚而言,僅有他所率團隊選育的長豐鰱和中科院選育的異育銀鯽中科3號,實用科研成果太少,絕大多數漁民靠天然捕撈的野生種群繁育苗種;而由于受科研經費、職稱評定等因素制約,我省科研人員偏好名特優水產的繁育研究,則又顯得有些急功近利。
即使是近年來我省蓬勃發展的小龍蝦、鱔魚等特色養殖品種,苗種的瓶頸制約問題也是一直沒有解決。鱔魚苗種幾乎全部來自野外,靠人工捕撈獲得,人工繁育雖然在某些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但至今無法實現低成本的規模化生產,尚不能大規模供應。我省小龍蝦苗種繁育起步也較晚,主要技術人員舒新亞,為我省“十五”和“十一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淡水螯蝦(即小龍蝦)項目的主持人,因無法爭取到科研項目資金,退休后受江蘇某單位委托研究小龍蝦。(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