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電 長江水利委員會10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自2011年開始長江防總對三峽水庫連續三年實施了生態調度試驗,為長江主要漁業資源四大家魚創造產卵條件,結果表明生態調度達到預想效果,四大家魚“魚卵訊”多次出現。
由于三峽大壩的攔蓄作用,長江自然漲水過程消失,以四大家魚為主的長江魚類產卵受到影響。所謂生態調度,就是在四大家魚產卵期間,三峽水庫持續增加放水量,人為造成江水持續上漲過程,刺激四大家魚產卵,影響范圍在宜昌至武漢江段。
長江水利委員會新聞發言人徐德毅說,通過生態調度模擬自然漲水過程,實現對長江漁業資源生態保護的目標,有助于進一步減少工程運行對關鍵物種和重要生境的不利影響,拓展三峽工程綜合效益,提升三峽工程服務能力。
根據2013年的監測結果,生態調度使得宜昌站產生了10天的持續上漲過程,流量增幅達每秒10650立方米,中下游沿江各水文站點均產生了明顯的漲水過程;整個監測過程中,湖北沙市斷面共觀測到4次漲水過程與3次四大家魚“魚卵汛”;據沙市斷面數據估算監測期間四大家魚魚卵徑流量約為1.16億粒,其中生態調度期間四大家魚魚卵徑流量為0.584億粒。
該所生態水文學研究室主任喬曄表示,生態調度期間的魚卵徑流量超過了總量的50%,高于非生態調度兩次漲水過程卵徑流量的總和,這反映了試驗性生態調度形成的水文過程對四大家魚自然繁殖具有明顯的促進效果。
另據長江委防辦介紹,按照計劃今年5月中下旬或者六月初,將再次實施2014年三峽水庫生態調度,屆時將根據水溫等多個條件具體確定調度時間。(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