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挽救江刀等漁業資源,從根本上來說,就必須轉變沿江城市的經濟發展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像防治太湖水污染一樣,向長江水污染宣戰。
干著急!1.8兩重的刀魚出到每斤4300元,就是打不到。太倉一位批發商直呼,看不懂行情,哪里都收不到貨。長江刀魚今年去哪了?
江刀身影難覓,這在近幾年早就不是新聞了。與江刀并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河豚,“野生”者同樣命運不濟,全靠人工繁育維系煙火不絕。
坦率而言,天價的江刀與普通大眾是沒啥關系的,反正買不起、吃不起,其捕撈量高了低了,至多是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但是,包括江刀在內的長江中下游漁業資源的日益枯竭,則與每一個老百姓人人相關。道理很簡單,生態環境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大系統,江刀等魚類資源的消失,勢必將傳遞并影響到其他生物,進而引起整個生態系統發生變化。而且不難想象,這種變化肯定不是良性的,惡化才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江刀難覓,以及一些珍貴品種的絕跡,應當是一種生態告急,是大自然以自身的方式,向人類發出的求救信號。
長江中下游漁業資源發生的劇烈變化,與幾十年來這個地區的城市建設發展及其生產力布局等等,呈現出的應當是一種正相關的關系。一方面,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大多出現了水質型缺水的現象,沿江城市大多打起長江水的主意,紛紛上馬長江引水工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熱潮,對長江水資源利用形成了較大的壓力;另一方面,沿江各地還紛紛把耗水量大、水污染排放強度大的重化工企業,陸續布局在沿江地區,使得長江中下游事實上變成了城市的“下水道”。想想看,如此這般,長江中下游的水環境、水生態能好嗎?漁業資源還能豐富嗎?
想要挽救江刀等漁業資源,從根本上來說,就必須轉變沿江城市的經濟發展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像防治太湖水污染一樣,向長江水污染宣戰。通過制定并實施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加大對沿江工業、農業、居民生活 和船舶航運污染等的治理力度,不斷減輕長江水污染負荷,逐步恢復長江水生態系統的活力。
至于長江“限捕不力”、“休漁成效不明顯”等問題,那只能說明,力度還得加碼。與其貼老本苦覓江刀,不如放過江刀。譬如,不妨干脆一下子鎖定個幾年時間,讓江鮮真正得到休養生息。要知道,刀魚和人類同飲長江水,魚肥水美才是天道呵。(來源:蘇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