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動態
水產飼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
作者:來源:辦公室 發布日期:2014-06-12 00:00字體大小:【大】【中】【小】
近年來,幾個因素導致魚粉價格不斷上漲,所以利用價格低廉的植物性蛋白原料替代魚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導致水產飼料被一種或多種類型霉菌毒素污染的風險也越來越高。更多的農作物被霉菌毒素污染的情況在動物性飼料行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霉菌毒素的影響與魚類和其他動物的生長性能及健康水平下降有關。霉菌毒素對動物的毒害作用是眾所周知的,也是各不相同。如: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伏馬毒素B1、雌激素(玉米赤霉烯酮ZON)、神經(伏馬毒素B1)、腎(赭曲霉毒素)、皮膚(單端孢霉烯族毒素類)或免疫抑制劑(AFB1、OTA和T-2毒素)。
盡管霉菌毒素對水產養殖品種影響的研究數量有限,但是研究表明:霉菌毒素可導致不同魚蝦產生多種病癥和生長性能問題。最近TU等(2010)研究表明:飼料中含有質量濃度為50 μg/kg 的AFB1,對鯰魚增質量有顯著影響。另外,分別用含有50、100和250μg/kg AFB1 的飼料喂魚,可以引起魚體中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含量升高,表明魚體的肝功能受損。飼喂魚含有AFB1 的飼料后,抗病性不起作用,并接觸到愛德華菌。在Deng 等(2010)對羅非魚的研究中表明:羅非魚比其他魚對AFB1有更大的忍耐性,飼喂羅非魚含有245μg/kgAFB1 的飼料超過20周,羅非魚才表現出增長受損和肝功能紊亂。
Manning等(2003)報道,在斑點叉尾餌料中添加2 mg/kg的赭曲霉毒素2周和1 mg/kg 的赭曲霉毒素8周,引起魚體質量增加減少。在同一魚種的4和8 mg/kg赭曲霉毒素污染試驗中,飼料利用率也有所降低。虹鱒魚赭曲霉毒素中毒的病理癥狀包括,肝細胞壞死、魚體蒼白、腎腫脹和病死率高(Hendricks, 1994)。
Pepe ljnj ak 等(2002)報道了伏馬毒素B1對鯉魚的長期影響。研究表明:對年輕的鯉魚來說,每千克體質量接觸到0.5和5 mg的伏馬毒素B1,對魚體本身無致命影響,但是對伏馬毒素B1 的靶器官腎和肝能產生不良影響。在斑點叉尾中已經證明,與飼喂含低劑量的伏馬毒素B1 的餌料相比,飼喂含20mg/kg或超過20mg/kg的伏馬毒素B1的餌料,斑點叉尾體質量增加減少,紅細胞血球密度顯著降低,白細胞數量顯著減少(Lumlertdacha 等,1995)。但是另一項研究表明:給斑點叉尾飼喂含有313 mg/kg伏馬毒素B1 的串珠鐮孢菌培養料5周,對斑點叉尾有輕微影響(Brown, 等, 1994)。
Hooft等(2010)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初始餌料中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 嘔吐毒素DON) 的含量為0.5mg/kg時,隨著含量的增加,鱒魚增質量、采食量和增重率顯著下降。大西洋鮭魚的餌料中含有3.7mg/kg 的DON,可使鮭魚采食量降低20%,料重比增加18%,特定生長率降低31%(Döll等,2010)。
由于霉菌毒素對魚類有嚴重的影響,所以測定餌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顯得尤為重要。每年BIOMIN 都會對霉菌毒素進行調查,以獲得全球不同地區農產品受污染的情況。2010 年1—12月,對東南亞369 份樣品進行了分析,主要的分析對象是黃曲霉毒素(黃曲霉)、ZON、DON、伏馬毒素(FUM)和OTA。
所有樣品通過新加坡ROMER 實驗室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分析。根據數據分析的目的,每種霉菌毒素的檢出限值為4g/kg黃曲霉、32μg/kgZON、100μg/kgDON和2μg/kgOTA。
東南亞的樣本調查地區包括,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受黃曲霉、ZON、DON、FUM 和OTA 污染的比例分別為65%、49%、41%、57%和32%(見表1)。目前黃曲霉、FUM和ZON 的平均含量分別為22、493和55μg/kg。
研究表明:測試樣品中有74%被多種毒素污染,只有11 % 對毒素測試反應為負。意味著在野外條件下,同時存在的多種霉菌毒素產生了協同作用,所以即使是很低的質量濃度,也會對生產和動物健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在亞洲,對于商業飼料來說,豆粕、玉米、面粉、木薯和米糠是其主要的成分。因此在下面的表格中,對樣品分析數據進行了綜述,其中包括陽性樣品的比例、陽性結果的平均值和上述成分的最大污染值。
從表2、3、4、5和6可見:玉米是主要的分析成分,主要受到黃曲霉和FUM 污染,呈陽性反應的樣品中,二者所占的比例分別為76%和89%,平均含量分別為60和1055μg/kg。在大多數的魚類中,如:鱒魚、鮭魚、羅非魚、蝦、鯰魚和歐洲鱸魚等的黃曲霉含量為60μg/kg,其中歐洲鱸魚已經表現為低/中檔的風險。另外,50μg/kg 的FUM 對鯉魚來說,是中/高檔的風險,而且近似的毒素水平也在玉米、木薯、菜籽粕、肉骨粉和米糠等中再次發現。
通過對豆粕、木薯、菜籽粕和肉骨粉的整體分析,黃曲霉、DON和OTA對其有更高的污染,污染水平分別為22%、24%和20%。其中受黃曲霉污染的樣品占總樣品的46%,OTA占42 %。另外在面粉方面,DON 和ZON 是很普遍的真菌毒素,受污染的樣品分別占總樣品比例的63%和58%,平均含量為75和651μg/kg。對米糠污染較大的是ZON 和黃曲霉毒素,受污染的樣品分別占總樣品比例的53 %和47%。100μg/kg的DON 已經對鱒魚和蝦有較大的影響。相似的或是更高的污染水平也在玉米、木薯、菜籽粕、肉骨粉和面粉中發現。
對魚蝦的研究表明:霉菌毒素對其有較大的影響。對水產飼料中使用的飼料原料霉菌毒素分析數據表明,霉菌毒素問題管理策略的重要性。魚場必須制定對霉菌毒素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的減少霉菌毒素對魚蝦生產性能造成的危害。同時,霉菌毒素對消費者的危害也要引起重視,解決霉菌毒素在魚體中的殘留超過消費者能接受的最低限度時所帶來的問題。(來源:中國水產養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