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漁業發展的意見》(武政[2014]75號),明確了全市漁業未來5年的分階段發展目標。即到2017年,全市漁業養殖面積達到160萬畝,水產品年產量47萬噸,漁業年產值突破100億元。水產品年加工能力達到32萬噸,水產品年流通量達到100萬噸,漁業加工與流通服務業年產值突破120億元。漁業苗種年繁育量達到130億尾(只),其中名特新苗種達到60億尾(只)以上。到2020年,全市漁業養殖面積穩定在150萬畝,水產品年產量穩定在50萬噸,漁業年產值突破150億元。全市淡水養殖面積、產量、漁民人均純收入和現代漁業發展水平保持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
一、主要工作及發展重點
1、制定漁業經濟發展規劃。結合武漢市農業空間布局規劃,明確劃定以工廠化養殖為主體的現代設施漁業區、以精養魚池為主體的健康循環養殖區和以湖泊、水庫為主體的生態漁業保護區等三個功能區,并制定三年行動計劃,打造一批全國領先的現代都市漁業示范園區。
2、提高漁業健康養殖水平。積極推進工廠化養殖,大力發展設施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至2017年,打造1-2個全國一流的現代都市漁業健康養殖示范園區。到2020年,扶持建設15個工廠化、集約化和生態循環模式養殖基地,創建部、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60個。
3、加強水產苗種繁育體系建設。完善六大苗種基地,打造鱖魚、黃顙魚、青魚、鳊魚、龜鱉、鲌類、甲殼類等一批專業特色苗種場。到2017年,建成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2個以上。到2020年,建成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5個以上,打造3個國家級現代種業示范場,初步建成“全國淡水苗種繁育集散中心”。
4、努力實現漁業加工業百億倍增。積極參與全市“萬億倍增”工程,打造河蟹、鱖魚、黃顙魚和小龍蝦等四條產業鏈,培育一批漁業加工和流通龍頭企業。到2020年,漁業加工和流通產業產值比2014年增長100億元,達到200億元。
5、大力發展休閑漁業。結合全市賞花經濟發展,壯大觀賞魚等休閑漁業,挖掘荊楚漁俗文化內涵,建設一批漢味漁鄉休閑漁業基地。到2017年和2020年,分別建成3個和15個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020年全市休閑漁業產值達到15億以上。
6、推進智慧漁業建設。鼓勵市場主體開發應用智能化漁業生產管理設施,打造面向全國的水產品網絡物流貿易平臺和漁業在線遠程服務平臺。完善12316服務平臺,強化漁業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信息平臺。擴大水產品銷售半徑,提高經營管理效率。
7、提升漁業科技支撐能力。鼓勵漁業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技術攻關。加強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和能力建設,重點推廣種草養魚、大水面增殖、精養魚池標準化生產及綜合種養等一系列模式。創新漁業人才培養方式,培養一批漁業科技創新人才和新型職業漁民。
8、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完善標準化生產制度、產地準出和可追溯制度,加強漁業疫病防控工作,加強漁業投入品監管。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構筑水產品質量安全“三級四層”的管理模式。
9、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優化漁業產業布局規劃,劃定明確的漁業退養區、限制發展區和適宜養殖區,中心城區禁止發展漁業,全面實施健康養殖和標準化生產。強化漁業水域環境監管,嚴格執行《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武漢市水功能區劃》等法律法規和規劃,加強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管理。推進漁業發展方式轉變,在湖泊、水庫推行生態養殖,提升漁業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修復漁業生態環境。深入推進漁業生態文明建設,建立湖泊依法“退養”機制,探索建立大、中型湖泊禁漁區、禁漁期制度。建設好國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探索建立漁業資源環境補償機制,維護好漁區和諧穩定。
二、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各級政府對漁業工作的領導,落實好各項指導措施,因地制宜明確本地現代漁業建設的重點和方向,出臺配套政策,構建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2、加強漁業經營體制創新。穩妥推進漁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扶持漁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鼓勵并廣泛吸納社會工商資本參與現代漁業建設。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大膽探索養殖水面“三權”分離的實現形式,完善養殖水面流轉機制。
3、加強漁業行政執法。推進依法治漁、依法興漁,加強漁業行政執法隊伍規范化建設,加強漁業生產全程監管,積極維護好漁民的合法權益。
4、強化漁業扶持政策。根據漁業經濟發展重點與建設任務,合理安排漁業扶持資金,市級支農資金向漁業傾斜。通過競爭性立項,重點支持工廠化養殖、精養魚池改造、漁業種業、漁業生態環境保護、漁業疫病防控、智慧漁業公共平臺和休閑漁業等建設,加快推進武漢現代漁業持續健康發展。(來源:武漢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