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大蝦、鯧魚等海鮮,一直是人們餐桌上最愛的美味,不過近幾年人們發現這些經常上餐桌的海鮮價格逐年上漲,而且“個頭”也沒以前那么大了,而究其原因,這與我國海洋漁業資源的管理有關。
在我國,東海區屬半封閉海域,是漁業資源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區之一,一直是我國海洋水產的主產區,海洋捕撈總產量占全國的40~50%,在我國海洋漁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為日本、韓國共同利用。
但是,各沿岸國為爭奪海洋資源的管轄權和開發權,紛紛依據國際海洋法提出有利于本國的海洋專屬經濟區主張和嚴格的漁業管理制度。東海區漁業資源家底不清、資源衰退及漁業權益糾紛等問題也日益顯露,如何促進重要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長期而又緊迫的任務。
為了盡快“摸清”東海區漁業資源家底,促進東海區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讓人們餐桌上的美食“消失殆盡”,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下,浙江海洋學院吳常文教授帶領團隊開展了“東海區重要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這項項目在1月9日舉行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據介紹,課題組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與《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等緊密銜接,通過“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實施,針對東海區漁業現狀和特點,圍繞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通過一系列調查探測、評估分析、試驗實踐等綜合手段,掌握了重要漁業資源變化規律、突破了增殖放流與生境修復關鍵技術、創新了漁業資源管理策略,發展和豐富了東海區重要漁業資源養護和可持續利用理論、方法和技術,促進了東海區漁業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課題組還提出了“東海區伏季休漁方案”的建議,以及建立“東海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呂泗漁場小黃魚、銀鯧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建議,制定《重要漁業資源品種可捕規格》與《海洋捕撈漁具準入制度》等建議,均被國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采納并以法規形式頒布實施。
應用方面,研究成果被及時應用于近年來的對日、對韓漁業談判,為爭取他國專屬經濟區水域內的無償漁業配額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證據。每年發布漁情預報,內容有海況、漁場預測,漁獲數量預報等,準確率達90%以上,對東海區三省一市漁區的漁業生產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此外,課題組還建立了一批增殖放流和生境修復示范區,開展了規模化增殖放流。2008-2012年,僅浙江省的放流種類達30種、放流數達37.4億尾,建立了18個增殖放流區與12個人工魚礁區(47.91萬空方米)、4個人工藻場區(53萬平方米)與5個保護區。與伏季休漁前5年(1990-1994年)平均值相比,近3年約累計新增產量765.98萬噸、新增產值459.59億元。新開發了釣魚島北部圍網新漁場,2008-2012年鮐鲹魚(鮐魚、藍圓鰺、竹夾魚)平均年產量345583噸,比未開發的前五年(2003-2007年平均年產量292304噸)平均產量年均增加53278噸。
課題組還在東海區首次開展了全面、系統的重要漁業資源調查、養護與管理,成果為東海區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為維護我國東海的海洋和漁業權益提供技術保障,同時也為漁業管理部門制定法規提供了理論依據,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十分明顯。(來源: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