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僅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中,在地球上生存已超過2500萬年,被譽為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如果不采取及時有效的保護措施,未來15年左右的時間,“地球長者”江豚將像當年的恐龍一樣,徹底在地球上消失。
日前,市農委答復政協委員提案時透露,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對廖家溝進行了考察,初步結論認為:廖家溝水域寬、水質好、環境佳,完全適合江豚生存。我市正在做保護區申報的前期準備工作,按照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申報的相關要求,開展前期的調研和準備,收集相關資料,條件成熟,及時組織申報。
現狀:揚州江段江豚僅存40頭左右
本世紀以來,江豚的生存狀態每況愈下,越來越不容樂觀,所面臨的威脅主要是來自長江全流和沿線過度開發、非法漁業捕撈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設等多種人類活動。
據中科院權威專家科學考察測定,迄今保守估計全長江江豚僅存不足1000頭,揚州江段江豚僅存40頭左右。最新種群預測表明,如果不采取及時有效的保護措施,未來15年左右的時間,“地球長者”江豚將像當年的恐龍一樣,徹底在地球上消失。
江豚在揚州應如何保護?市政協委員史明經過實地考察和多方調研,并參考洞庭湖、鄱陽湖20多年的江豚遷地保護的經驗分析,在長江就地保護,讓江豚土生土長困難較大。而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相結合的保護更為可行。
讓江豚住進“別墅”,在模擬原生態“別墅”中生活,這符合實際,是一個變通和綜合的辦法,而且可以吸納大熊貓保護的經驗,走野生-遷養-再野生-再遷養循環往復不斷壯大的路子。
這個“別墅”在哪里?65歲的新華中學退休教師、著名江豚保護民間志愿者,被人們譽為“江豚老人”的陳宜林先生經過4年的奔波和多方考察,力薦在我市生態科技新城廖家溝水域建立揚州江豚保護區,他的考察報告迎來了中科院專家專程下揚州科考并認同,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江豚保護隊伍。
建議:建立廖家溝江豚遷地保護區
史明建議,我市應重視江豚保護工作,由市政府牽頭,成立多方合作參與的,包括江豚志愿者在內的江豚保護領導和協調小組。將此項保護工作由民間關注轉為政府責任,上升為政府戰略。
史明分析,《江蘇省長江江豚保護行動計劃2014-2023》指出,力爭在未來10年內與地方政府合作,在干流段及支流水域開展普查,尤其是針對故道、汊江、湖泊等水域遴選合適江豚棲息的自然水域作為候選易地保護水域。與地方政府協商,制定江豚易地保護區規劃及建設方案,通過地方政府向主管部門及省政府申報成立江豚易地保護區。
廖家溝是江豚天然的棲居地,江豚保護區的建立將增添廖家溝中央公園的看點和靈性。應依法保護,整治環境,對廖家溝兩岸和水域進行徹底治理;建立機構,實施運作,將江豚從長江捕撈遷徙至廖家溝水域放養,科學管理,對江豚進行科學保護和放養。
史明認為,可在廖家溝中央公園內掛牌成立國內唯一的“中國揚州長江野生水動物博物館”,展示白鰭豚標本(世界上最后一頭死亡的白鰭豚標本現存揚州大學內)、活體中華鱘、活體江豚、活體娃娃魚、活體河豚、活體鰣魚等長江水域一切水族。
市農委:著手申報廖家溝江豚保護區
提案的主辦單位市農委答復表示,我市以陳宜林先生為代表的江豚保護志愿者多達數十人,為長江江豚的保護與生存做了大量工作,其執著的精神與無私的奉獻,令人感佩。2014年初,江蘇江豚保護志愿者工作網絡群建立,到目前為止已有成員155人,今年上半年揚州市江豚保護協會已經成立。
市農委表示,將繼續通過長江禁漁、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清理違規漁具,尤其是打擊長江電力(600900,股吧)捕魚等重大活動,來達到保護漁業資源和漁業生態環境的目的。并加大與公安、水利、海事等部門組織聯合執法,對所有的漁業違法行為按照漁業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對一些重大案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并按照相關規定扣減柴油補貼等措施,確保水生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市農委表示,將做好保護區申報的前期準備工作。據介紹,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家對廖家溝進行了考察,初步結論認為:廖家溝水域寬、水質好、環境佳,完全適合江豚生存。加上此水域位于市政府打造的生態科技新城內,又是南水北調的東線源頭和揚州的水源口保護地等有利條件,為我市在此水域申報江豚自然保護區添加了砝碼。廖家溝水域最終是否適合建立長江江豚的遷地保護區還有待詳細的科學考察結果。江蘇省正在制定《長江江豚保護行動計劃》,規劃推進江豚易地保護區規劃和建設,將人工捕撈的個體(或救護成功的個體)遷入更適合江豚棲息的水域,快速建立江豚自然繁殖種群,加快推進江豚的保種計劃。這也為揚州在廖家溝水域建立江豚保護區提供了機遇。
據悉,市農委將按照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申報的相關要求,認真開展前期的調研和準備,收集相關資料,條件成熟,及時組織申報。(來源:揚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