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行業動態
稻田養魚農漁雙贏的典范
作者:來源:辦公室 發布日期:2015-07-13 00:00字體大小:【大】【中】【小】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稻田養魚經歷了發展、衰落、恢復、發展的坎坷歷程。經過廣大水產科技人員的努力和農民群眾的生產實踐,無論是養殖模式、水稻栽培、基建改造還是養魚技術,都有了豐富發展,稻田養魚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的重要門路。本文以時間為主線,用大量史料,配合翔實的數據,展現了我國稻田養魚艱辛的發展歷程。
稻田養魚,稻魚共生,魚在田中吃掉了雜草,消滅了害蟲,松了土,肥了田,亦育肥了自己,發揮了水田生態系統最大的“負載力”,稻谷增產又收魚利,一田多用,一舉多得,應該大力提倡,積極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稻田養魚最早的國家
我國稻田養魚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早在“三國”,后在唐代,在四川、廣西一帶的稻田已出產鯉魚、草魚,以此論斷,我國的稻田養魚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在陜西勉縣、四川新津縣和綿陽縣出土的東漢墓中的陶制水田模型,田中有溝埂、有魚鱉,相似于傳統的稻田養魚的模式。
稻田養魚在世界上也很普遍。在亞洲,主要有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印度稻田養魚已有幾個世紀的歷史,除了養魚還養蝦。日本始于1884年,前蘇聯于1932年在烏克蘭南部稻田中試養野鯉。隨后,匈牙利、保加利亞也相繼開始,主要飼養鯉魚和草食性魚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印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稻田養魚面積達到200萬公頃,其他國家盡管規模要小,也有國家報告了這類活動,包括巴西、埃及、海地、尼日利亞、巴拿馬、秘魯、塞內加爾、蘇里南、美國、贊比亞和中亞及高加索區域的幾個國家。
受政策影響時興時衰
中國稻田養魚雖有悠久的歷史,但分布的面不廣,到新中國成立前,主要集中在西南、東南、中南諸省的丘陵山區和各囤水田。如四川的郫縣、銅梁、璧山、大足、永川、江津;貴州的黔東、黔南地區;湖南的湘西、湘南;湖北的鄂西;福建的建寧、奉節、沙縣、永安、邵武;廣西的玉林、桂林、全州、興安;江西的宜春、吉安、萍鄉;浙江的青田、永嘉、仙居等地。主要飼養鯉魚,解決山區人民自食,屬于自發性的田間副業。生產模式、飼養的品種單一,技術水平不高、單產很低。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提倡發展稻田養魚。1950年,朱德副主席在全國首屆漁業會議上就指出:要注意淡水魚的養殖,可在國內各大江、河、湖、海、池、田,普遍地進行養殖工作。1953年農業部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水產會議也號召發展稻田養魚,指出:四川、中南創造稻田養鯉的典型,其他終年積水的稻田亦可試行稻魚兼作。1954年,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鄧子恢部長,在農業部召開的全國第四次水產工作會議上也號召發展稻田養魚。到1959年全國稻田養魚面積發展到66.7萬公頃,養魚的地區從山區擴展到平原,從西江、長江流域推進到黑龍江。
科學研究部門也十分重視稻田養魚的科學實驗。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在50年代初展開了大面積的調查研究和生產實踐,證明稻田養魚不僅可以養魚,還可促進稻谷增產,節省水田中耕除草的勞力和施藥滅蟲的費用,魚糞又可肥田,還可以養魚滅蚊,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稻田養魚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70年代中期,中科院水生所倪達書教授等科技人員,在湖南常德地區主持開展稻田養草魚種及其生態功能研究,闡明了稻田養魚人工組合稻田生態系統的稻魚互利結構理論,稻魚相輔相成,為稻魚雙豐收提供了科學依據。
但隨后由于水田耕作制度的發展,推廣了矮桿品種、雙季稻和密植、淺灌、曬田等增產措施,以及大量的投施化肥、農藥,加之農村極“左”路線的干擾:以糧為綱、單一經營、吃大鍋飯,稻田養魚被當做資本主義尾巴割掉了,“個人不準養,集體不準放”,致使傳統的稻田養魚又衰落下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落實了黨在農村的各項經濟政策,號召恢復和發展稻田養魚,特別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田到戶,誰養誰收,大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稻田養魚又重新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如四川省,1982年稻田養魚面積發展到16.6萬公頃,比1977年的5.9萬公頃增加了一倍。湖南省1980年只有3萬公頃,1982年發展到9.4萬公頃,兩年間增加了2.13倍。該省稻田養魚有歷史傳統的零陵地區,1980年只有4400多公頃,1982年猛增到2.6萬公頃,兩年間增加了五倍。福建省1981年只有5500多公頃,1982年增加到1.15萬公頃。
改革開放后發展迅猛
1982年,國家農委主持召開了全國淡水漁業工作會議。會議分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淡水漁業的大好形勢和存在的問題,著重討論了加速發展淡水漁業的方針、政策、措施。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了會議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加速發展淡水漁業,必須因地制宜,把各種水面都利用起來。利用稻田養魚是許多地方的歷史習慣,處理得當,對糧食生產有利無害,要逐步恢復發展。
由于稻田養魚對農村滅蚊有顯著效果,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1983年7月,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在河南新鄉市召開了稻田滅蚊會議,交流養魚滅蚊的經驗,提出把稻田養魚作為農村滅蚊的一項措施。
為進一步發動和推動稻田養魚的發展,農牧漁業部于1983年8月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全國稻田養魚現場經驗交流會。會議進一步明確了稻田養魚“誰養誰收,自產自銷,價格隨行就市”等有關政策,從而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至1985年,全國稻田養魚面積發展到64.9萬公頃,生產成魚8.17萬噸。
中國稻田養魚業大發展,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聯合國糧農組織亞太地區辦事處要求中國提供有關的經驗,筆者于1984年應邀撰寫了《中國的稻田養魚》,詳細介紹了中國稻田養魚的發展歷程和操作技術。
1985年3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又發出《關于放寬政策、加速發展水產業的指示》,這是我國發展水產業的又一個里程碑。《指示》指出:發展水產業,就全國范圍來說,應當實行以養殖為主,養殖、捕撈、加工并舉,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方針。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內陸可以養殖的水面也有近一半沒有利用,已經利用的單產高低懸殊,還有大量稻田可以養魚,大量的低洼灘地可供改造,潛力極大。水產業確是一項大有希望、大有前途、大有可為的事業。《指示》還指出:繼續完善各種形式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水產養殖的責任制,原則上可以參照種植業的做法,能夠包到戶的都要包到戶,面積較大的,可以聯戶承包,也可以一戶牽頭、邀伙經營或按國家有關規定請幫工、帶學徒經營。關于水產品購銷政策,《指示》指出:水產品全部劃為三類產品,一律不派購,價格放開,實行市場調節。所有這些,進一步調動了廣大農民發展稻田養魚的積極性。
盡管因養魚的需要開挖魚溝、魚溜減少了5%~10%的水田面積,但稻谷總產均能增產10%左右,絕無因稻田養了魚而使稻谷減產。稻田養魚起到了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的作用,這是稻田養魚為什么能受到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支持和廣大農民歡迎的根本原因。四川省把規范化的稻田養魚總結為“四增四節兩穩”十大好處,即增產鮮魚、增加農民收入、增加有效蓄水、增加糧食產量;節約耕地、節省肥料、節約用工、節約農藥;解決了吃魚難、穩定了水產品市場、農民有活干有收入、穩定了糧食產區的農業勞動力隊伍。農民把稻田養魚譽為:“小糧倉、小水庫、小化肥廠、小銀行”。這幾年,在有些地方把水產、水利、種植、畜牧業結合在一起形成稻田養魚新的生態模式,其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更為顯著。貴州的農民有句順口溜:“坑中魚兒跳,坑上瓜果吊,塘邊雞鴨叫,農民哈哈笑。”對這種農牧漁有機結合的合作開發稻魚工程,群眾稱之謂:“致富工程,民心工程”。有人還測算過建設十萬畝標準化稻田養魚工程,可增加蓄水量2萬~3萬立方,相當于建設一個中型水庫。養魚稻田中溝坑交錯,水稻通風好,光照多,可發揮水稻邊行優勢,增加稻谷產量。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物質財富,一方面可以增加水產品產量,為人類提供優質動物蛋白,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培育大量的優質魚種,供應江河、湖泊、水庫各類養殖水域發展淡水養殖。利用稻田養魚種,既不需要占用耕地面積挖魚種池,也不需要占用現有的成魚養殖面積,還可以節省飼料和專業勞力,節約魚種生產成本,更有利于就地育種、就地放養,避免長途運輸,提高魚種成活率,有利于供應廣大農村千家萬戶優質價廉的大規格魚種,發展稻田和家庭養魚。
稻田養魚潛力極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稻田養魚經歷了由發展到衰落,由衰落到恢復,由恢復到發展、大發展的歷程,由民間自食性的田間副業發展成為一些地區農業的支柱產業,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的重要門路,其中有深刻的歷史教訓,而更多的是成功的經驗。當今的稻田養魚,經過廣大水產科技人員的科學實驗和農民群眾的生產實踐,無論是養殖的模式、水稻的栽培和養魚的技術、特別是養殖的品種,可以說是無所不養,除了傳統的品種外,包括魚、蝦、蟹、貝,乃至泥鰍、黃鱔、龜、鱉、蛙等各種水生動物。以至養魚的地區已遠非傳統的稻田養魚,產生了質的飛躍。
農牧漁業部、農業部于1983、1990、1994、1996和2001年先后召開了5次全國稻田養魚的現場經驗交流會,每次會議都有部領導親自主持,農業、植保等相關部門參加。通過會議極大地調動了各地發展稻田養魚的積極性。2013年全國稻田養魚面積152萬多公頃,比1983年的44.1萬公頃增加了2.44倍,稻田養魚產量145萬噸,比1983年的36330噸增加了39倍多。30年,稻田養魚成魚產量增加1414129噸,年均增產47138噸,平均年增長率為22.1%,而同期淡水魚養殖的平均年增長率為9.9%,這樣快的增長速度很不簡單。占全國淡水魚養殖產量的比重由1983年的2%上升到5%。我國西南區的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四省、市是傳統的主產區,養殖面積1983年站全國的60%,2013年占39%,養殖產量分別占全國的58%和24%。30年間,面積增加了23倍,產量增加了17倍。稻田養魚產量在四省、市水產品產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貴州省占79%和19%,四川(含重慶)占21%和23%,云南省占5%和8%。
30年間,出現了很多典型,帶動了全國稻田養魚業的大發展,遼寧省盤錦市是遼寧的水稻主產區、遼河水系的中華絨螯蟹苗的主產地,省、市兩級領導以此優越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稻田養蟹,成效顯著。1984年把河蟹開發成為發展農業兩優一高,綜合開發和建設水上盤錦的龍頭產業,積極引導扶持和推動全市的稻田養蟹,取得顯著成效,提出把稻田養蟹變為蟹田種稻,由大養蟹到養大蟹,把蟹爭霸提升為蟹文化等河蟹發展新思路。這些新思路的提出和實施,使全市河蟹產業發展不斷登上新臺階。2013年全市河蟹養殖面積15.5萬畝,產蟹6.5萬噸,出口1740噸,創匯1370萬美元,僅河蟹一項,全市農業人口人均收入1650元,養殖規模、產量、產值、效益均保持中國河蟹第一市的領先優勢,目前,這一產業已發展為繼盤錦水稻之后的又一農村比較成熟的,為農民致富提供主要途徑的重要產業。
再如近幾年來,湖北省潛江市在改造低湖田,實行一稻二蝦(一季稻,二季小龍蝦)、魚蝦共生,農漁雙贏,成效顯著,取得了沿湖農業新的增長方式,實現農業發展、水稻增產、農民增收,潛江市的小龍蝦養殖,響徹荊楚大地,譽滿全國,遠銷海外,也帶動了當地休閑、娛樂、旅游業的大發展。(來源:中國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