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鰣魚20多年難覓蹤跡。7月1日,峽江縣水產局局長習文斌表示,贛江峽江段是鰣魚的產卵地,但從20世紀90年代起,鰣魚就從漁民的視野中消失。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專家證實,連產卵地贛江峽江段都沒有鰣魚,鄱陽湖與長江的鰣魚更是幾近絕跡。
九江市民何先生愛吃鰣魚,最近兩年會隔一段時間偶爾買點“鰣魚”嘗嘗鮮。九江市水產技術指導站站長邱吉華稱,水產市場上購買的鰣魚為浙江、廣東人工繁殖的美國鰣魚,和長江鰣魚“不是同一個物種”。
邱吉華介紹,鰣魚在長江的產卵場,比較集中在鄱陽湖及贛江一帶,少數逆水而上到洞庭湖入湘江,極少數上溯到宜昌附近。他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鰣魚在贛江、鄱陽湖與長江隨處可見。20世紀80年代起,這種常見魚類越來越少。而到20世紀90年代,鰣魚已難覓蹤跡。
長江鰣魚為何難覓蹤跡?省水產科學研究所資源室主任方春林認為,現在鰣魚蹤跡難覓,但還不能斷定鰣魚已經絕跡,“水面這么廣闊,你沒發現,并不代表沒有,或許有,只是非常非常少而已”。在嚴謹的專家看來,一種物種消失,需經科學考察后再作出最終結論。另外,至少在40年內沒發現其身影,才可判斷該物種已絕跡。九江市與峽江縣一些專家同樣認可這種說法。
習文斌回憶,自從萬安水電站建成后,鰣魚就少得可憐,有時漁民甚至一年都難捕捉到幾條。其次,挖砂船作業也破壞了鰣魚的產卵床。專家認為,萬安水電站建成后,改變了湍急的水流,水溫也隨之下降了大概10℃左右,鰣魚很難“傳宗接代”。
據了解,20世紀80年代后期,鰣魚難覓蹤影的現象曾引起省水產研究部門專家的關注,并進行鰣魚的人工繁殖研究,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技術上尚未取得最終突破。省水產科學研究部門專家表示,關于長江鰣魚的恢復,目前長江珍稀魚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已經成立,有望為恢復長江鰣魚起到一定作用。(來源:大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