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正是魚類繁殖生長的旺季。今天(3月20日)一早,崇明區農業農村委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動,以此加強本區內陸水域生態環境和水生物資源養護,改善水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水環境。
在南橫引河新河鎮的游艇碼頭,工作人員打開放流槽,一尾尾鰱魚、鳙魚、鯽魚隨之滑入水中,游向河流深處。本次放流魚苗總計13000公斤,約19.4萬尾。根據本區河道實際情況,結合漁業資源和水域環境,本次放流品種為鰱、鳙及本地鯽三個品種。魚苗由東平森林生態保護中心繁殖,其前身是上海市崇明縣水產良種場,為市級水產良種場。鰱、鳙親本均從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國家級水產原種場引進,本地鯽親本從明珠湖水域內捕撈收購。區農業農村委執法大隊和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對苗種供應單位進行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
崇明區農業農村委執法大隊大隊長郁春泉說:“這三個品種的魚非常適合在崇明水域生存,放流魚苗對于漁業資源量的增加和水生環境的保護也有很好的效果。此外,我們也對魚苗的品質進行了仔細檢測,確保放流的魚苗規格整齊,無損無病,符合放流的各項要求。”
春季是放流魚苗成活率較高的時節。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系統保護理念,加速恢復水生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水域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通過對崇明內陸水域人工放流魚類等水產生物苗種的方式可以有效恢復或增加種群的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群落結構,使魚類種群資源得到有效補充和恢復,對促進和保護水域的生態平衡、生態安全將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三效合一。
從2002年開始,區農業部門每年開展增殖放流行動。每年2月16日12時至5月16日12時,是崇明內陸水域禁止捕撈期,利用這段時期在公共水域增殖放流,既豐富了水產資源,又能提升內河水質。
增殖放流益處多,但執法部門并不提倡市民自主放流魚苗。因為,增殖放流活動是一項嚴謹的事情,不是放生就是好事,而是要根據當地的情況進行評估,錯誤的放生就是殺生。提醒市民,如有自主放流魚苗的行為,一定要主動接受漁政部門的監督。
(來源:上海崇明)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