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搖曳,碧波蕩漾。劉建平彎腰麻利地登上小船,隨著船槳揮動,一葉輕舟便滑向荷塘深處。
他接連從水里撈起三五個蝦籠,不一會兒,筐中便擠滿了活蹦亂跳的小龍蝦。
“瞧,這就是我們喬口鎮的荷花蝦,個頭大,肉質嫩,很受市場歡迎。”56歲的劉建平是長沙市望城區喬口鎮團頭湖村的荷花蝦養殖大戶。
“千年古鎮”喬口鎮地處湘江之濱、洞庭湖南岸,位于長沙望城區、寧鄉市和益陽赫山區、岳陽湘陰縣三地四縣(市)交界處。
“二居四水四田”,喬口地勢平坦開闊,擁有團頭湖、柳林湖、青草湖等共計1.47萬畝水域面積。發達的水系和豐富的水田資源,讓這里成為遠近聞名的“漁都”,有“百里水產走廊”之稱。
前不久,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公布了首批770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喬口鎮成功入選。
目前,全鎮荷花蝦種養殖規模1.22萬畝,連片面積50畝以上的種養殖基地49家,年產量2300多噸,綜合產值近2.2億元,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2018年,喬口鎮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率先在盤龍嶺村開展試點,把村民閑置的田地、山林等土地資源整合起來,“化零為整”,進行統一流轉、集中開發和專業運營,充分利用當地水域資源豐富的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荷花+小龍蝦”特色農業產業。
那一年,劉建平流轉了150多畝水田,成為團頭湖村第一個養殖小龍蝦的產業帶頭人。
荷葉亭亭如蓋,龍蝦暢游水下。荷花為小龍蝦的生長創造良好棲息環境,水中的螺螄、浮游生物是小龍蝦的天然餌料,小龍蝦的排泄物又成為荷花生長的肥料。
對于“荷蝦共養” 這一新模式,劉建平起初缺乏專業技術和知識:“剛開始我連蝦的公母都分不清。蝦子常在5月集中發病,大家不知道咋應對,也搞不清楚病因,就稱是‘五月瘟’。”
如今,何時需要干塘消毒、怎么改善水質、如何正確使用益生菌提高小龍蝦的免疫力……這些養殖要點,劉建平都了然于胸,從“小白”變“專家”。他舉例道:“遇到死蝦,只要扯出腸線看一看,如果一段黑、一段白,八成是得了腸炎。”
“這些年,鎮政府與文和友小龍蝦研究院每年都會組織專家搞技術培訓,我一次沒落過,算下來得有四五十次,光筆記就記了不少。”劉建平告訴記者,眼下他已經和村里的養殖戶約好,要自發組隊去湖北潛江學習交流養蝦經驗。
農業產業要發展,“龍頭”帶動是關鍵。2019年,喬口鎮與湖南文和友小龍蝦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千畝小龍蝦示范養殖基地,并成立小龍蝦產業研究院,定期組織專家為養殖戶提供指導,通過良種選育、科學養殖、集中購銷,拓寬產業銷路,強化技術支撐。
為了打破小龍蝦養殖的季節限制,實現一年四季都有鮮蝦供給市場,2020年,文和友在喬口鎮建成了容量千噸的荷花蝦生態屯養基地。
“廠房內有6套循環水系統,能夠對水進行凈化、過濾、制冷,使室內空氣溫度恒定在8度左右,讓小龍蝦在適宜的環境下存活3到4個月,從而做到‘高峰收蝦,錯峰出蝦’,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該基地研究員王曉介紹說,目前這里可儲存鮮蝦近百萬斤,年收益超2000萬元,二期廠房正在加緊建設中。
包括“文和友”在內,喬口鎮現有“開天漁莊”“八百里”共3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示范農民合作社和2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鎮政府還與望城區文旅投合作,開發建設了以荷花觀賞、民宿餐飲為特色的“荷里喬江”文旅項目,打造鄉村文旅品牌,深入推進三產融合。
如今,一條集“產、銷、加、研、學、游”于一體的小龍蝦全產業鏈已在喬口形成。
“為了進一步延鏈、強鏈,鎮里還專門引進了湖南豐騰農業有限公司,對荷葉、蓮子等進行深加工,提高荷花蝦養殖模式的綜合效益。”喬口鎮副鎮長張國潔告訴記者。
有龍頭企業帶動,有清晰發展規劃,看好小龍蝦產業的前景,今年,劉建平的兒子劉忠偉從外地返鄉,和父親一起組成小龍蝦養殖“父子檔”。
兒子的加入,讓劉建平干勁十足。他在原先200畝養殖面積的基礎上,從鄰村盤龍 嶺村又流轉了200多畝水田,把養殖規模擴大到了400多畝。
“小龍蝦的價格受市場行情的影響比較大,我還準備在鎮上的龍蝦市場開個門店,專門收購、銷售小龍蝦,這樣能更緊密地對接市場。”劉建平劃著小船,滿載收獲返回岸邊,身后碧波滿塘。
(責編:黃卓、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