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9月23日電(記者黃凱瑩、陳一帆)9月23日,廣西南寧市邕江水域舉行珍稀魚類大型增殖放流活動。此次增殖放流活動以放流珍稀保護物種親魚為主,對促進物種保護和維護生物多樣性、推動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此次增殖放流的魚類有烏原鯉、桂孟加拉鯪、長臀鮠、大刺鰍、三角鯉5種,均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人工繁殖培育的子代親魚和魚苗。其中,烏原鯉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桂孟加拉鯪為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臀鮠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瀕危動物,大刺鰍和三角鯉為名貴經濟魚類,為珠江重要土著魚類,在西江流域均有分布,它們的放流對恢復珠江魚類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廣西是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但受人類活動、生境破壞、過度利用等致危因素的影響,近年來,西江魚類群落出現多樣性降低、個體小型化、資源量下降、外來物種入侵等現象,部分魚類瀕危程度增加。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林勇介紹,傳統的增殖放流活動以放流小規格苗種為主,魚類個體小,捕食能力差,成活率相對較低。此次活動以珍稀保護物種親魚為放流對象,共放流人工培育出的性腺成熟或將成熟親魚2300多尾,總重量1000斤以上。“這些親魚十分珍貴,培養不易。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這些珍稀魚類在水域中實現自我繁衍生息,實現野外種群的重建。”
“通過增殖放流可以補充和恢復自然水域生物資源的群體數量,特別是對增殖放流水域原有而又不能自然繁殖的物種的種群修復至關重要。”林勇表示,有效的增殖放流可以優化水域生態系統的生物種群結構,增加漁業資源數量,在保護魚類多樣性的基礎上,實現漁業生產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此次增殖放流活動,放流對象均已建檔立卡,采用熒光標記、分子標記,其遺傳系譜清晰、背景精準。同時,采用定點放流(南寧市內河段)和連續放流(5年以上)結合的方法,保證放流效果評估的精準度。此外,通過監測魚類早期資源和種群結構變動,能精準地評估放流珍稀物種的恢復效果。
(責編:周婉婷、杜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