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義市播州區茍江鎮橋頭村高位池循環水生態養殖基地,10個養魚池已投入運營,魚池上寬下窄呈鍋狀,高5.8米,底部開設的排污孔能將魚兒的糞便、飼料殘渣等直接排出,最大程度保證水體的清潔。
水車增氧機、微孔增氧機正在高速運轉,給魚兒們提供足夠的氧氣的同時,推動水在池中不停流動,魚兒隨著流動的水不停游動。
這里原本是一片采石場,因附近修建了高鐵,加上礦產資源枯竭,2016年,采石場關閉實施修復。
礦山恢復后的土壤比較薄弱,短期內種植糧食產量并不高。遵義市鑫水江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富家本有漁業養殖的經驗,多次請遵義市和播州區畜牧漁業站實地指導。2021年,王富家開始籌劃建設高位池循環水生態養殖基地,今年3月,基地正式投產使用,產能100萬斤,帶動當地15人就業。
吳光浪是該養殖場的一名技術工人,他原在構皮灘庫區湄潭區域搞網箱養殖,轉產上岸后,因為擁有豐富的養殖技術,他被聘到這里負責技術。上班時間靈活,工資收入還不錯。
吳光浪說:“我們這里養魚的水源是當地的飲用水,水質很好,魚在水中也在不停運動,魚的肉質很緊實,很有嚼勁。”
魚池底部的排污管進入沉淀池經過尾水處理器,實現干濕分離,固體部分發酵后變成肥料。水繼續往下流入魚菜共生基地,通過種植漂浮水生蔬菜,吸收水里過剩的氮、磷等元素,在促進蔬菜生長的同時,有效降低水體里的氨氮、亞硝酸鹽,最后水進入生態凈化池,變干凈的水再被抽回養殖池養魚,實現了養殖尾水不外流,達到了節水、節地、節餌等效果。
近年來,遵義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結合當地實際,不斷創新漁業養殖方式,加快推進漁業轉型升級,推動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保障水產品市場供給。
節水生態漁業是遵義市目前以及未來漁業發展的主要方式。節水生態漁業的發展離不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遵義市因地制宜創新引進了集裝箱循環水、陸基圓池、池塘工程化循環水等一系列設施化生態漁業技術模式。
在播州區烏江鎮老君關村,該村引入烏江支流艾田河的水實施跑道內循環養魚,跑道內養魚,外塘養水的內循環養殖模式,跑道長22米,寬5米,魚兒在跑道內游動,動力設備將污物推到固定位置通過管道直接排出,同時帶動水的流動,既保證了水體的清潔,又實現了魚兒能隨著水體游動,讓魚肉品質更好。
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子松介紹,該養殖漁場按照“黨建+村集體經濟+農戶+養殖大戶”的方式進行經營,共建設了8條跑道,7個水塘,年產能20萬斤左右,帶動當地戶增收兩萬元左右,當地產的魚主要供給當地67家烏江豆腐魚商家,以保證烏江豆腐魚的品質。
為拓寬漁業發展空間,保障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遵義市不斷優化產業布局,聚焦生態漁業全產業鏈發展,緊緊圍繞設施漁業、鱘魚健康養殖、大水面生態漁業、水產品加工及休閑漁業等方面,狠抓生態漁業項目儲備和招商引資。同時,以行業前沿為引領,外聘專家院士作為技術依托,加強現代生態漁業科技支撐,持續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組建遵義市畜牧水產技術專家服務團,不斷提升技術服務。實現了水產品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漁業技術模式不斷優化,主體培育力度不斷增強,漁業品牌打造不斷提升,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不斷改善。(涂林念 、張雨辰 圖片由遵義市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吳鋒、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