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曾令兵研究員團隊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聶品研究員團隊在大鯢轉錄組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合作研究論文“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the host response to an iridovirus infection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于11月20日在Veterinary Research (《獸醫研究》)在線發表。長江所范玉頂博士、水生所昌鳴先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聶品研究員和曾令兵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獸醫研究》是國際知名獸醫學期刊,在同類期刊中其JCR排名在前5%。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3億年前與恐龍同一時代生存并延續下來的瀕危珍稀物種,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為我國所特有、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由于大鯢具有很高的營養、藥用、觀賞及科研價值,近年來大鯢人工繁育與養殖業發展迅速,但同時病害問題也日漸突出,尤其是由大鯢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引起的傳染性病毒病對大鯢養殖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該病流行范圍廣,死亡率高,危害嚴重。目前關于大鯢虹彩病毒病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由于Genebank數據庫中關于大鯢基因組的信息非常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阻礙了科研人員在該病毒性病原的致病機理、病毒與宿主互作、以及宿主先天性免疫系統在抵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團隊以GSIV感染大鯢幼魚為材料,采用Illumina高通量測序技術對病毒感染大鯢及健康大鯢的脾臟組織進行了轉錄組測序、組裝及分析,獲得了一批重要的與機體免疫、病毒感染相關的大鯢基因組信息資源。該研究總共獲得了123440個isogenes,在已組裝的ESTs(expressed sequence tags)中,38,106個(64.6%) isogenes 與已知基因同源。研究人員從健康及病毒感染大鯢脾臟轉錄組中共獲得了30678個SSR分子標記(simple sequence repeats)。另外,從健康大鯢和病毒感染大鯢的脾臟轉錄組中分別獲得了26355個、36070個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比較轉錄組分析結果表明,虹彩病毒感染后,293個基因在大鯢體內表達下調,220個基因表達上調。
該研究不僅首次揭示了虹彩病毒感染前后大鯢轉錄組基因表達差異,還獲得了大量新的與病毒感染相關的特異EST序列和SNP位點,為深入研究病毒的致病機理、病毒與宿主互作以及兩棲類動物先天性免疫防御系統抗病毒感染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
研究論文全文下載地址:http://www.veterinaryresearch.org/content/pdf/s13567-015-0279-8.pdf
(來源:魚病室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