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通過人工調控,再次通過環境誘導人工養殖的達氏鱘自發產卵,成功獲得了自然交配繁育的后代。
達氏鱘目前處于極度瀕危狀態(IUCN CR級),野生種群難覓蹤跡。人工資源保存和通過人工群體建設恢復自然種群是其物種保護的必要出路。但長期的圈養可能導致達氏鱘自然繁殖本能的喪失,最終導致資源修復目標的失敗。
為維持達氏鱘的生物本能,評估達氏鱘自發繁殖的可能性,長江所開展了系列保護養殖學研究。2016年首次實現了達氏鱘在人工模擬環境中的自然繁殖。2017年,受公益性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人工模擬產卵環境中達氏鱘自然繁殖行為生態學研究”支持,長江所科研人員再次開展相關實驗,最終取得2組實驗成功。其中,至少2尾達氏鱘在實驗中自然產卵;一組產卵量1萬多粒,受精率40%,孵出幼苗40余尾;另一組產卵量5萬多粒,受精率25.6%,孵出幼苗100余尾。
此次試驗的成功,表明合適的人工環境調控能夠誘發達氏鱘自然產卵;同時也對達氏鱘人工群體建設和資源養護有重要意義,為豐富和發展珍稀瀕危水生動物保護養殖理論提供了參考。目前長江所正在開展系列深入研究,以期為達氏鱘自然種群重建和恢復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達氏鱘仿生態繁殖池

自發交配產卵獲得的達氏鱘受精卵

自發產卵獲取的達氏鱘仔魚

自發產卵獲取的達氏鱘仔魚
(來源:生物室 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