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是豐收的季節。在10月24日至26日于北京召開的“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水族館專業委員會2006年年會暨北京海洋館第二屆國際學術交流會”上,所長張顯良研究員向與會領導和專家作了《科企聯合,實現中華鱘保護新突破》大會主題報告,介紹了我所與北京海洋館,實施科企聯合,開展中華鱘馴養展示及保護等相關工作取得的成績。
報告指出,經過一年半的共同努力,我所和北京海洋館目前已在中華鱘運輸、馴養、科研以及展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尤其在野生中華鱘馴養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是攻克難關,首次實現了野生中華鱘全人工環境的開口攝食和產后親鱘的良好恢復。我所2005年4月、2006年初運往北京海洋館的3尾體長3.2-3.6米的大型野生中華鱘已經在該館馴養成功并開口攝食。
二是成功建立了子一代中華鱘的水族館蓄養群體。我所人工繁殖的26尾中華鱘子一代在運輸至北京海洋館第二天便開始攝食,表現出對蓄養環境的高度適應性,成活率達到100%,且長勢良好。
三是實現了大型野生中華鱘的安全長途運輸。我所捕獲的野生中華鱘個體大,產后親鱘體質虛弱,活體運輸尤其是長途運輸難度較大,運輸成功率一直很低。我所通過專門設計制作的一套配備完善的維生系統的活魚運輸箱,分別于2005年4月2日和2006年初,經過20多小時、1200公里的長途運輸,順利地將1尾野生中華鱘和2尾產后中華鱘運輸至北京海洋館。
四是合作方北京海洋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明顯提高。
五是中華鱘在海洋館的安家、展示,產生了巨大社會效益,使社會大眾知道了保護中華鱘、保護瀕危水生動物的重要性,這將極大地促進全社會來保護中華鱘,使中華鱘保護事業呈現一種良性互動的局面。
實踐證明,通過科研單位與企業合作開展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與科研,是完全可行的,是實施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一種有效途徑。人工蓄養中華鱘的成功,不僅可以提高產后親鱘成活率,實現親鱘的重復利用,保護中華鱘自然種群,同時也為建立全人工中華鱘種群的奠定了必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