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殖在我國水產養殖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為有效解決城鄉居民“吃魚難”問題做出巨大貢獻,而且成為改善農村經濟結構、解決農民就業和脫貧致富的強勢產業。但現行池塘養殖模式多從追求產量和經濟效益出發,生產方式單一,以水、電、飼料、肥料、藥品等的高消耗、高投入來換取高產出,導致池塘水體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病害暴發,藥物濫用,產品質量下降,出口貿易受挫等一系列嚴峻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自2001年起,我所李谷副研究員等科研人員在池塘健康養殖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2005年,農業部以農業結構調整重大技術專項“池塘健康養殖水質改善、水回用及監測技術”對相關研究給予了項目支持。經過數年努力,李谷副研究員等將人工濕地、綜合生物氧化塘、生態溝 渠等與池塘養殖有機結合,創造性構建了復合人工濕地-池塘養殖新型生態系統。
2006年12月,“池塘健康養殖水質改善、水回用及監測技術”項目通過了專家現場驗收。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院長謝從新教授等4位專家組成的驗收小組,對該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了現場調查,并對池塘養殖漁獲物情況進行了現場驗收,對項目組的工作給予了一致好評,認為“復合人工濕地-池塘養殖新型生態系統”不僅工藝流程簡單、運行管理方便和運行費用低廉,而且在提高養殖產品檔次,改善養殖產品質量,節約水資源及有效解決廢水排放等方面均具有明顯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新型池塘健康養殖模式有望在我國傳統池塘養殖的升級改造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廣泛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