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增殖中華鱘種群,維護長江生態,5月20日,由農業部漁業局、中國漁政指揮中心及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水庫司主辦,我所與湖北省荊州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水產管理辦公室、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承辦的以“關愛國寶中華鱘,保護長江母親河”為主題的“全國水生生物增殖行動2006年長江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省荊州市舉行。
放流儀式由我所張顯良所長主持,中國漁政指揮中心、農業部漁業局、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水庫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荊州市人民政府、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湖北省農業廳水產管理辦公室、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科技環保部、農業部水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科院水利部水工程生態研究所、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北京海洋館及我所等部門與單位負責人出席了儀式。中國漁政指揮中心李彥亮副主任、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水庫司周維副司長、荊州市人民政府程雪良副市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李可心副院長以及湖北省農業廳水產管理辦公室劉能玉副主任等領導分別在儀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來自荊州市沙市區實驗小學的黃夢琪同學代表荊州市全體少先隊員,向全社會發出了“關愛國寶中華鱘、保護長江母親河”的倡議,荊州市公證處對放流中華鱘的數量、規格等進行了公證。儀式結束后,在荊州港碼頭,參加活 動的人員分批使用中華鱘自動放流機進行了放流,6.6萬尾不同規格的中華鱘被放流至長江中。
此次放流的中華鱘,包括體長30厘米以上的中華鱘苗6萬尾、體長50厘米以上的中華鱘幼魚6000尾。是20多年來,集中放流大規格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數量最多的一次。放流活動正值長江禁漁期制度實施期間,有利于加強管理,提高放流成活率。為避免以往采用手工傾倒放流的方式可能對中華鱘造成的意外傷害,采用了更加安全可靠的中華鱘自動放流機。此外,為跟蹤評估人工放流中華鱘效果,對放流的中華鱘幼鱘分別采用PIT芯片標志、CWT微型數碼標志和錨標進行了標志,同時對放流中華鱘幼鱘進行了遺傳標記。
這次放流活動,是全國水生生物增殖系列行動的重要部分,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舉措,放流活動為“全國水生生物增殖行動”拉開了帷幕。
中央電視臺、荊州電視臺、《荊州日報》、《荊州晚報》、《中國漁業報》、《楚天都市報》等媒體對此次中華鱘放流均作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