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至15日,長江水產研究所鰱鳙種質資源與育種崗位科學家鄒桂偉研究員、老科協白遺勝研究員應寧夏回族自治區水產研究所(銀川綜合試驗站)的邀請,針對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銀川綜合試驗站的草魚、鰱、鳙人工繁殖技術存在的孵化難題開展實地科技服務。通過長江所與寧夏所科技人員共同努力,成功地進行了三種家魚人工催產、孵化,兩批共繁殖魚苗1500多萬尾。這些魚苗不但用于自己放養,還支援了寧夏南部貧困山區。
我國“四大家魚”苗種繁育雖已在生產上達到完善和成熟的程度,然而處在我國西北的鹽堿區域氣候和水質環境與其他區域有較大差別,多年來,這里漁業發展所需魚類苗種主要從我國中部和東南部調運,由于主客觀原因,往往不能完全適應漁業發展的需要。為此,當地技術和生產單位曾經經過多次技術攻關,在鯉、鯽、黃河鮎等魚類苗種繁殖有了重大突破,能夠實行規?;a,其苗種基本滿足養殖的需要;盡管在“四大家魚”苗種繁育也獲得成功,但由于上述原因,在技術上仍然存在許多難題。
近年來,為了解決大宗水產品生產對各類苗種的需要,寧夏所對草魚、鰱、鳙苗種繁育開展了多次試驗研究,往往親魚培育、催產技術基本過關,但孵化過程問題較大。今年5~6月進行兩批催產、孵化,并且獲得了幾千萬受精魚卵,但孵化遇到嚴峻挑戰,魚卵入孵化器僅經3~5小時,卵膜及胚胎自然解體。鄒桂偉研究員作為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的育種崗位科學家對此予以極大重視,得悉寧夏所繁殖生產不順利的情況,會同白遺勝研究員緊急趕往銀川以解決孵化難題。在寧夏所,他們通過技術人員座談等多種形式了解情況,深入現場,實地觀察水源、水質、水路和設備情況,與該所試驗場技術人員和工人了解情況,并化驗水質pH、溶氧、亞硝酸鹽等主要理化因子,以獲取第一手資料。通過綜合分析和判斷,認為孵化難題的原因在于水質。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對策,即改變原來用蓄水池的水源,啟用一般魚池作為臨時性水源,并且引入黃河水補充,同時調整水路,適當循環。經過水質調整后,6月8日首先催產、孵化鰱、鳙,獲得成功,獲苗約500萬尾;6月13日催產孵化鰱和草魚,又獲得魚苗約1000萬尾。
在兩批催產、孵化過程中,對魚卵胚胎發育全過程和水質主要理化因子分別進行顯微觀察和水質分析,基本摸清了卵膜提早溶解的機制是與鹽堿水質高pH有關,特別是在高溫(28℃左右)強陽光照射下,水質pH白天中下午臨時性高達9以上,到夜晚又緩緩下降到8.5~8.8之間。通過這兩批催產、孵化試驗,總結提出了今后應利用好黃河自流水沖堿,降低pH值和調整催產、孵化時間,避開魚卵胚胎發育早期與臨時性高pH值相遇的時間,和運用池塘水體循環自然凈化技術等措施,為明年大規模繁殖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
此次成功的實踐,受到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水產局和研究所的領導與同仁的肯定與好評,并對長江所專家的高效工作和敬業精神表示了高度贊揚與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