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長江水產研究所和秦嶺細鱗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陜西省水產研究所合作開展的秦嶺細鱗鮭人工孵化取得成功。該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秦嶺細鱗鮭人工催產孵化的空白,為秦嶺細鱗鮭人工馴養繁殖和增殖放流奠定了基礎。
2008年,長江所和陜西隴縣秦嶺細鱗鮭自然保護區、陜西省水產研究所簽署了秦嶺細鱗鮭人工馴養繁育研究工作合作協議書,并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在長江所危起偉研究員的指導下,孫慶亮博士帶領技術攻關小組連續三年在隴縣秦嶺細鱗鮭自然保護區進行野外探索和研究。2010年4月,通過人工催產獲得受精卵10800粒,經過20余日的孵化,于5月3日獲得秦嶺細鱗鮭幼苗8600尾。
秦嶺細鱗鮭是典型的第四紀古冰川陸封殘留冷水性魚類,也是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屬瀕危物種。目前分布區較為狹窄,生境特殊,生態環境脆弱,易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衰退嚴重,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隴縣千河上游固關河段及八渡河、浦峪河、咸宜河和長溝河及其支流是秦嶺細鱗鮭的集中分布區,目前存量約3萬尾,已形成了穩定的種群結構,是目前國內發現秦嶺細鱗鮭資源分布最為豐富的地區。為了切實有效的保護這一珍稀瀕危物種,我國在此建立了陜西隴縣秦嶺細鱗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