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承辦的華中區和西南區水產養殖種質資源調查啟動會在重慶召開。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技術專家組副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王書,長江水產研究所所長鄒桂偉、副所長李創舉、科技處副處長鄭蓓蓓,華中和西南區漁業主管部門、華中和西南區淡水養殖種質資源調查組專家等40余人參加了啟動會。會議由李創舉副所長主持。
鄒桂偉所長在致辭中表示,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是農業農村部水產種業翻身仗5個行動方向的重要內容之一。水產種質資源是水產種業創新的重要物質基礎,充分發掘利用優異種質資源培育新品種,是實現我國種業自給、保障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長江所將全力支持華中區和西南區水產養殖種質資源調查工作,與各單位共同努力,爭取按時高質量完成此次調查任務。
王書副處長介紹了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調查實施方案主體內容,并就此次調查的基本框架和邏輯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物種對象內容的調整和層級劃分、系統調查對象機構確定與核實、物種調查地點分配、組織協調機制、下一步和后續銜接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的解讀。華中區淡水養殖種質資源調查組組長梁宏偉研究員和西南區淡水養殖種質資源調查組副組長汪登強研究員分別從項目背景及意義、調查物種、調查區域、調查技術標準、進度安排等方面匯報了華中區和西南區淡水養殖種質資源調查實施方案。華中區和西南區漁業主管部門負責人分別交流了本省種質資源調查工作開展情況。調查組專家針對實施方案的具體內容進行了研討,對調查物種、調查范圍、檢測方法、技術規范、數據的科學性和規范性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劉英杰副院長在講話中指出,華中區和西南區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種類繁多、數量眾多、多樣性豐富,不僅是我國水產主要養殖區,也是水產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在兩地區開展水產養殖種質資源調查對于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打好種業翻身仗,摸清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家底,開展搶救性收集保護,促進水產種業持續創新,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等方面都有重大意義。此次調查啟動會的召開,與會人員達成了共識,進一步梳理了存在的問題,明確了工作方向。同時劉英杰副院長對調查工作開展提出了四點具體要求,一是要做到中央和地方的有機銜接,各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二是要核實實施方案中的調查對象和調查區域范圍,務必選擇具有長期保種能力的機構進行調查;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實施方案,更加明確任務分工、調查內容、調查標準和調查計劃進度;四是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支持。地方行政部門和專家要多匯報、多協調、多交流,力爭獲得地方財政的支持。最后他強調,此次調查既是政治任務,也是專業任務。兩區域負責人要加強與地方行政部門、推廣機構和高校院所溝通聯系,盡快細化實施方案,保障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的通知》(農種發〔2021〕1號)和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啟動會精神,受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委托,長江所等單位承擔華中區和西南區水產養殖種質資源調查。華中區水產養殖種質資源調查計劃在2021年-2023年,對湖北和湖南兩省的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分布及主要性狀等基本情況調查,重點開展13種大宗淡水養殖品種和22種地方特色品種種質調查和種質測定,完成150個以上水產養殖企業的調查工作;西南區水產養殖種質資源調查計劃于2021年-2023年,在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和云南省等3省1市系統開展水產養殖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分布及主要性狀等基本情況調查,重點開展12種大宗淡水養殖品種和20種地方特色品種種質調查和種質測定,完成60個以上水產養殖企業的調查工作。

啟動會現場

啟動會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