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以“共抓大保護,拯救長江鱘”為主題的《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啟動儀式暨增殖放流活動在四川宜賓舉行。長江水產研究所為此次活動協辦單位。
農業農村部于康震副部長、中國科學院曹文宣院士,四川省人民政府、宜賓市人民政府及各有關科研單位、公益組織和社會放流人士約400余人參加了活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有關領導和專家參加了該次活動。
此次放流活動是農業農村部啟動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的重要行動之一。活動當日,長江所瀕危魚類保護組牽頭編制的《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由農業農村部正式發布。作為今后長江鱘系列拯救行動的指南,該行動計劃以自然種群重建為核心,提出了人工增殖放流、棲息地保護和修復、原種保存、馴養繁殖和野化訓練基地建設、種質保存和管理、放歸地監管、監測評估等行動方案,以及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社會廣泛參與的措施,將對長江鱘自然種群的恢復有重要意義。
活動現場還開展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鱘最大規模的增殖放流,共放流不同規格的長江鱘苗種、幼魚和親本共8.5萬尾。這也是長江鱘親本首次被放歸長江。長江所為此次活動提供了部分長江鱘親本和幼魚,并負責標志放流及后期科研監測和評估工作。其中,提供放流長江鱘成熟親本20尾(均重約15kg)、長江鱘幼魚2100尾(均重約2.5kg);將現場放流的40尾長江鱘親本植入超聲波標記、PIT標記和錨標,5000尾長江鱘幼魚體植入PIT標記,同時已在長江宜賓至三峽庫區段布設了27臺超聲波組成監測網絡,在宜賓、南溪、瀘州、江津、重慶等14個地方設置監測點,以對長江鱘放流情況進行監測評估。
長江鱘,又稱達氏鱘,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長江上游特有魚類,歷史上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經濟魚類,也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受人類活動影響,長江鱘棲息地受到嚴重破壞,野生個體基本絕跡,物種延續面臨嚴重困難。

超聲波標記植入

長江所放流車隊

于康震副部長宣布《長江鱘拯救行動計劃》啟動

曹文宣院士給志愿者講解長江鱘

瀕危魚類保護組危起偉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

放流長江鱘

放流長江鱘

長江所設置的監測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