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壩下中華鱘自然繁殖流速場的初步觀測
摘要:2004和2005年10~11月間,在中華鱘產卵區葛洲壩至廟咀江段利用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ADCP)對中華鱘 (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期間的流速進行了測量。在該江段沿水流方向設置監測斷面共20個,其中2004年設12個 (編號1~12),2005新增8個(編號A~H)。監測結果表明,產卵區內所有斷面平均流速變化范圍為72·99~175·23 cm/s, 平均值為(128·89±26·28)cm/s;產卵區內1、2和4號斷面的垂向平均流速值較其他斷面約高2·10 cm/s;從A至12號斷面,各斷面的平均流向大約從225·91°下降至164·39°,并且產卵區內1、2和4號斷面的流向變幅較大,變異系數比其他斷面約高18·4%;下產卵區內脈動流速測量結果表明平均流速變化較大,而平均流向變化相對較小,變異系數分別為7·1%和 2·9%;葛洲壩下所進行的河勢調整工程使中華鱘產卵場內的流速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改變,主要表現為在導流堤兩側形成了一個流速較緩的區域。導流堤的建設可能會導致上產卵區的位置改變甚至消失,下產卵區改變其具體位置。[中國水產科學,2007,14(2):18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