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是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類群之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魚類之一。隨著鱘魚養殖技術在全世界的發展和推廣,我國鱘魚養殖業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然而,在鱘魚的養殖過程中會出現多種病害,其中,細菌性疾病是影響我國鱘魚大規模養殖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枝桿菌病是魚類常見的一種細菌性疾病,目前已經報道了160多種魚類感染分枝桿菌病的病例。近年來,也有分枝桿菌感染鱘魚的報道。除了在國外被報道過可以感染小體鱘、雜交鱘、西伯利亞鱘以及俄羅斯鱘外,在我國也曾報道過分枝桿菌感染中華鱘、史氏鱘、雜交鱘的病例。2014至2016年間,北京海洋館和香港海洋公園出現中華鱘患病和死亡現象,患病中華鱘典型癥狀為有腹水、游泳能力下降、不攝食、體表長有膿包甚至肌肉穿孔。通過對以上2個基地中華鱘癥狀診斷、病原菌分離培養和鑒定,確定分枝桿菌感染。從11尾患病中華鱘中共分離到5 種分枝桿菌,即偶然分枝桿菌、淺黃分枝桿菌、鳥分枝桿菌、胞內分枝桿菌以及MuLiflandiiASM001,北京海洋館中華鱘感染非結核分枝桿菌檢出率達30%,選擇克拉霉素、鹽酸多西環素片、恩諾沙星等三種抗生素聯合用藥治療2~3月后,患病個體體表癥狀明顯緩解;其中MuLiflandii ASM001感染是在魚類中的首次報道,在本研究中針對該病原菌進一步開展了其病原生物學及其有關防治工作,涉及其全基因組測序、致病性、滅活疫苗的制備和效果評價以及消毒劑體外殺菌效果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