鰉是世界現存兩種鰉屬魚類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及其支流(包括烏蘇里江、松花江,俄羅斯的結雅河、布列亞河、石勒喀河、喀爾古納河、鄂畢河、音果達河)、興凱湖和奧列列湖。鰉存在著淡水定居型與河口半洄游型兩種生活史,前者完全定居在黑龍江下游、中游以及支流的淡水中,后者在河流干道產卵并且洄游至河口攝食生長。最近幾年的捕撈調查表明,鰉捕撈產量幾乎集中于下游與河口,中游的產量已近枯竭,我國的捕撈江段主要在撫遠江段,年產量已不足10 t。2010年,鰉被IUCN紅色目錄列為極危等級物種(CR)。到目前為止,黑龍江干流尚未建壩,導致鰉資源枯竭以致極危的主要原因是受魚子醬價格刺激帶來的合法與非法的過度捕撈,水域污染以及河道中食物的匱乏。
鑒于鰉的瀕危狀態,中國政府自2002年開始對其進行大規模人工增殖放流,到2008年止,黑龍江中游下段的撫遠縣已經放流1千萬尾仔稚魚。養殖的仔稚魚也在黑龍江中游沿岸的一些城市進行了放流,如黑河、蘿北、同江。在這些地方放流的鰉全長大多在7–10 cm。盡管如此,目前依然沒有一整套關于鰉放流的規范,放流魚的來源、放流地點、放流魚的尺寸大小以及放流規模依然帶有很強的隨意性與不確定性。為了查清放流魚的來源、所處發育階段以及洄游特性,以及更好的指導今后的人工放流,本文就鰉繁殖場附近的生境、鰉的胚后發育形態以及個體發育行為和環境因子對洄游的影響進行了系列研究。
附件下載:
/Upfile/2014/7/17/201407175792492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