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增殖放流是珍稀瀕危魚類保護和資源養護的主要途徑。魚類繁育場不僅是人工保種的重要場所,為增殖放流和再引入等保護項目提供苗種,相關馴養技術及其在養殖過程中對事物學特性的認識也為遷地保護提供了重要參考,因此在瀕危魚類保護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高等脊椎動物相比,魚類具有較強表型可塑性,傳統繁育場的物理環境、生物及社群環境與自然環境截然不同,加之人工選育的影響,使得養殖群體與野生群體在生物學、行為、生態適應性和遺傳多樣性方面表現出差異。長此以往,會導致一些生活史特性和生物學功能的喪失,影響人工種群的可持續性。而且,養殖群體放歸自然環境中后會帶來潛在的生態風險,最終影響資源修復的效果。因此,以保護為目標的傳統繁育場的改革正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環境豐容是應用行為學研究領域的一項目標,其出發點為通過對圈養動物所處的物理環境進行修飾,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其生物學功能,從而提高其福利水平。這種概念正迎合了對傳統養殖環境和養殖方式進行改革,實施保護養殖對策的理念。是以保護胃主要目標的珍稀瀕危魚類繁育場改革的發展方向。
附件下載:
/Upfile/2015/7/12/201507125810352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