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為典型的大型溯河產卵洄游性魚類,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建立中華鱘人工養殖群體,實現全人工繁殖是人工保存中華鱘種、實施遷地保護不可或缺的途徑。盡管中華鱘已具有一定的養殖規模并且人工繁殖已獲得成功,然而在中華鱘資源管理和種群保護中,種群遺傳多樣性、遺傳結構以及系譜關系等遺傳學研究一直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人工養殖的中華鱘遺傳管理方面還相當薄弱。
本項目將以中華鱘為研究對象,篩選適用種群遺傳研究的微衛星分子標記;通過微衛星標記的進一步篩選建立了親子鑒定體系,為研究中華鱘養殖群體的系譜結構奠定基礎;通過分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荊州太湖中華鱘試驗場(TH)、湖北恒升中華鱘馴養繁殖試驗場(HS)和荊州鳳凰山中華鱘養殖場(FHS)3個中華鱘養殖群體的遺傳結構,評價中華鱘人工養殖群體的遺傳多樣性水平,為中華鱘科學有效的人工保護提供理論基礎。本研究將為中華鱘人工養殖群體的譜系建立和種群遺傳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也為其它鱘魚的親子鑒定及遺傳結構分析給予借鑒。
附件下載:/Upfile/2014/7/30/201407303683738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