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 Gray),英文名Chinese Sturgeon,俗稱鰉魚、大臘子等,隸屬于硬骨魚綱(Osteichthyes)、軟骨硬鱗總目(Chondrostei)、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鱘科(Acipenseridae)、鱘屬(Acipenser)。中華鱘在與海洋相通的大江河(主要是長江)中出生,在大海里生長,壽命可達30歲以上。中華鱘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東海、黃海等海域度過,性成熟(雄性12齡左右、雌性18齡左右)以后,每隔3-5年游入長江繁殖一次,每次繁殖后返回大海。繁殖出來的幼苗游入大海,繼續生長發育。在全球現存27種鱘形目魚類中,中華鱘是分布維度最低的鱘魚,也是洄游距離最長的鱘魚。中華鱘曾是長江重要的經濟魚類,但由于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特別是1981年葛洲壩的修建切斷了其到長江上游繁殖的洄游路線,嚴重影響了中華鱘的自然繁衍。被阻隔在葛洲壩下的中華鱘一部分在壩下建立了新的產卵場,但產卵場范圍和面積不及原來的1%。中華鱘現為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級物種,國際瀕危動植物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保護物種。
外部形態特征
中華鱘個體較大,雄鱘可達250cm長、150kg重以上,雌鱘可達400cm長、350kg重以上。全身被以5列骨板,背骨板10-16枚,側骨板26-42枚,腹骨板8-16枚;有背鰭后骨板或臀后骨板,臀鰭基部兩側無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與頭部骨板分離;側骨板菱形,高大于寬。體色變化較大,側骨板以上為青灰色、灰褐色或灰黃色,側骨板以下由淺灰色逐步過渡到黃白色,腹部為乳白色。皮膚光滑,幼鱘皮膚光滑或局部粗糙。吻長占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圓形,近口端;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鰓耙數少于30。背鰭條數50-58,臀鰭條數26-40,鰓耙數1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