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公布的《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首次提出了現代農業建設“5年取得明顯進展,10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階段目標。該《規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具有重要的標志性意義。2月14日,在農業部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陳萌山就《規劃》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
陳萌山說,由國務院發布《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標志著黨中央、國務院在“三化同步”中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標志著發展現代農業從目標倡導變成了實際舉措,標志著現代農業發展在國家政策的頂層設計上有了總體部署安排,標志著今后5-10年現代農業發展有了綱領性文件,“十二五”將成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時期。
“制定《規劃》的目的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更加全面系統、有計劃地推進‘三化同步’。”陳萌山說,從世界經驗看,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全面規劃、系統推進;從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看,已經具備了全面推進的基礎和條件;從“三化同步”推進要求看,必須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補齊“三化同步”短板。
陳萌山說,《規劃》按照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梯次推進的思路,明確提出了8項重點任務和14項重大工程。從目標上看,《規劃》提出到2015年,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物質裝備和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東部沿海、大城市郊區和大型墾區等條件較好區域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術裝備先進、組織方式優化、產業體系完善、供給保障有力、綜合效益明顯的新格局,主要農產品優勢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從具體發展水平看,《規劃》從農產品供給、農業結構、物質裝備等7個方面提出了27個發展指標,其中包括到201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億噸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5%,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等。
在回答記者國家將采取哪些措施保證《規劃》提出的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順利完成時,陳萌山說,實現任務目標必須加大投入、強化措施、綜合施策,一是保證農業投入穩定增長,二是加強農業支持保護,三是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四是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五是強化農業法制保障,六是加強組織領導。
針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與其他國家相比有何特點的提問,陳萌山說,我國提出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這種特色主要體現在7個方面:一是針對我國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緊缺的實際,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基本自給的方針,大力加強基礎建設,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二是針對我國農戶規模小、數量大、經營分散的實際,必須始終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切實轉變農業經營方式。三是針對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低、生產方式較為粗放的實際,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全面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四是針對我國農業比較效益低、處于弱勢地位的實際,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建立健全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億萬農民務農種糧、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科技興糧的積極性。五是針對我國破解城鄉二元體制任務艱巨的實際,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堅持不懈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轉移就業農民市民化,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六是針對我國農產品市場與國際融合日益加深的實際,進一步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支持農業“走出去”,提高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能力。努力搞好進出口余缺調劑,既保障國內農產品供給,又維護我國產業安全,維護農民利益。七是針對我國農村地域廣、資源稟賦差異大、農業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探索各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多種模式,推動一部分具備條件的地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使一些行業走在農業現代化建設前列。
發展現代農業要靠農民,但是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誰來種田”、“誰來養豬”的問題越發凸顯。對此,陳萌山說,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解決“誰來種田”、“誰來養豬”的問題,需要在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規劃》對此也作出了明確要求。總之,破解“誰來種地”的問題需要綜合施策,大幅度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進而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針對各地農業發展差異較大、如何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陳萌山說,正是基于這種情況,《規劃》沒有要求各地現代農業建設齊步走、一刀切,而是創造性地把全國現代農業建設劃分為重點推進、率先實現和穩步發展三類不同區域,根據各地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結合各地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分別明確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區域劃分既突出了主產區地位,又進一步充分考慮了包括自然條件在內的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其他各種因素,更加便于實行差別化扶持政策,統籌推進全國現代農業發展。
“圍繞《規劃》實施,農業部將做好四方面工作。”陳萌山介紹說,一是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責任分工,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二是強化政策落實,推進重大工程保證建設效果;三是探索發展路徑,強化示范引導,推動示范區建設再上新臺階;四是積極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適時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建議,充分調動各有關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集中智慧推進全國現代農業建設上水平。
對于《規劃》中勾畫出的現代農業美麗圖畫,陳萌山充滿了期望:“到時候,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更加充盈、豐富、安全,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得到較大改變,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廣泛普及,種養加等產業相互聯系更加緊密協調,新型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越來越多,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