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日老河口市漁業科技入戶專家組對全市上半年漁業科技入戶工作的督查結果顯示,今年該市的漁業科技入戶工作比往年更扎實,成效更明顯。全市漁業生產、經營態勢良好,主要體現在“八變八高”:
一、養殖觀念變,養殖成活率明顯提高。長期以來,糞肥養魚、大草漚肥養魚的老觀念在養殖戶中根深蒂固,這種養殖方式不僅養殖產量不高,而且水質不易調控,極易造成泛塘事故的發生。現今提倡的健康養殖、生態養殖、標準化養殖以及以微生態制劑為代表的水質調控技術、水草栽植潔水技術普遍為廣大養殖戶所接受。由于水質調控得好,不僅魚病發生明顯減少,而且養殖成活率明顯提高。
二、養殖品種變,養殖效益明顯提高。示范戶養殖品種由過去“四大家魚”轉向名、特、優、新品種。今年,新增匙吻鱘養殖面積200多畝,叉尾鮰魚網箱養殖面積1.2萬平方米。全市小龍蝦、河蟹、鱔魚、匙吻鱘、鮰魚、黃顙魚、南美白對蝦等名特養殖總面積達到5萬多畝,占全市養殖水面的41.7%。常規魚畝產量,由過去的200公斤-250公斤提升到400公斤-650公斤,名特優養殖畝效益達到4000元-8000元。示范戶戶平年均增收一成以上。
三、養殖方式變,養殖技能明顯提高。近年來,該市注重引導漁業發展方式,漁民的養殖方式已由傳統養殖方式向生態養殖、標準化養殖、無公害健康養殖轉變。傳統的漁業養殖方式逐漸被精準數字漁業替代。示范戶基本掌握了測水養魚和無公害健康養殖技術,基本做到了魚池建造按規范、生產管理重數字、投餌增氧用機械、選料用藥遵標準、漁牧結合講生態。示范戶積極主動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全市申報創建示范場超15個,推薦上報10個示范場,獲批部級示范場2個,省級示范場3個。
四、養殖裝備變,抗災能力明顯提高。一是養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近年來,全市小水庫改造近1萬畝,魚池達標改造近2萬畝。二是養殖機械發展較快。過去只在養殖規模較大的國營養殖單位的魚塘見到增氧機,投餌機則少見。如今,只要是精養魚塘都添置了增氧機、投餌機。在南美白對蝦的養殖塘增加了微孔管增氧設施。僅上半年,該市水產局利用國家農機產品補貼政策,為50多名養殖戶購置了90多臺漁機具。養殖設施設備的提升,有效地增強了漁業抗災能力,為養殖戶增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培訓形式變,新技術應用率明顯提高。該市改變經往集中授課為多媒體授課、參觀交流和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技術培訓,效果十分明顯。既讓指導員和養殖戶開拓了眼界,轉變了觀念,認識了與水產養殖先進地區的差距,又激發了他們應用新技術的熱情。上半年共培訓漁業合作組織、漁業企業及水產養殖戶458人,發放養殖技術資料2000余份。組織養殖戶參觀交流1次。十大主推技術應用率達100%。
六、服務方式變,指導效果明顯提高。一是有針對性地制定技術指導方案。通過深入塘邊,與示范戶談心,了解示范戶的需求,根據當地生產實際和示范戶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技術指導方案,做到心中有數,達到了較好的指導效果。二是改變以往“群眾需求,我才服務”的觀念,認真制定入戶日程,根據養殖生產關鍵時期,提早進行技術培訓,做到提前介入,認真指導;把入戶時間安排在早、晚進行,做到不誤漁時,提高指導效果,受到示范戶的一致好評。
七、質量安全意識變,產品合格率明顯提高。上半年,先后組織舉辦宣傳水產品質量安全活動2次,出動宣傳車12次,張貼大小標語80余條,懸掛條幅6條,擺放展板6塊,發放宣傳培訓資料1000余份,接受咨詢近3000人次。通過宣傳,養殖戶對維護水產品質量安全的自覺性增強,能按生態要求投放苗種,按無公害標準使用生產投入品,疫病注重預防。目前,產品經農業部淡水魚類種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襄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測和省抽檢,合格率達100%。全市無公害水產品“雙認”申報單位7個,產地獲證7個,產品獲證22個。
八、經營觀念變,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養殖戶轉變觀念,改分散經營為聯戶經營。全市中小規模養殖場(戶)及漁民專業合作社逐年增多。通過適當集中,調整養殖結構,全市逐步形成了鳙魚、鮰魚、鱔魚、黃顙魚、鱘魚、加洲鱸、小龍蝦、南美白對蝦等八大重點板塊基地。組建了丹水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等11家漁民專業合作社,實行了“統一投放苗種、統一購置飼料、統一使用漁藥、統一模式管理、統一進行銷售,分戶進行養殖”的“五統一分”模式。該市水產局舉全局之力組建的“航母級”漁業合作社——老河口市江龍水產專業合作社也即將啟航。全市漁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正在逐年提升。(來源:湖北水產政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