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全球多個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將更多的野生植物物種納入各國以及國際基因庫。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在不斷惡化的環境壓力下長期提供豐富的植物基因,尤其是茄子、土豆、蘋果、向日葵以及胡蘿卜等處于物種危機之中的常見食用植物。
根據研究,人類種植的各種植物在其近緣的野生植株身上,都可能攜帶有促進高產、防病害、適應氣候變化的自然特性。但遺憾的是,全球最重要的可食用植物當中,有近半都未能收集到其野生植株的基因并納入基因庫予以保存。
最近,來自英國等國的科學家們對包括水稻、小麥、馬鈴薯等在內的29種基本農作物進行了研究,在450個它們的野生近緣植株樣本上一共找到了大約240個特殊基因,科學家認為應該采集這些基因并儲存在基因銀行當中。該研究成果已經于7月22日發表在了“農作物野生近緣植物(Crop Wild Relatives,CWR)”網站。
處于最危險狀態的五種農作物是茄子、馬鈴薯、蘋果、向日葵以及胡蘿卜,它們主要產于玻利維亞、中國、厄瓜多爾、埃塞俄比亞、印度、肯尼亞、墨西哥、莫桑比克、秘魯以及南非等國家,但是它們的野生近緣植株在大自然環境下已經處于極度危機之中。
在未來三年內,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發起的 “千年種子銀行”(Kew's Millennium Seed Bank Partnership)全球合作網絡,計劃在30個國家采集以上農作物的野生近緣植株,逐一識別鑒定并加以保存。該計劃將優先采集非洲重要糧食農作物的種子樣本,包括高粱、黍類作物等等。
這些種子將長期保存在英國倫敦的邱園種子銀行里,并向全世界研究者與種植者提供種子,以便鑒別提取有用的基因信息,通過15到20年的時間對這些農作物種子進行育種改良。
在人類歷史的過去一萬年里,耕種者將許多野生植物培育成為可食用的農作物,但是這些農作物的種子并不總是能夠適應新的氣候條件,而且缺乏其野生近親植株所具有的基因多樣性。邱園該國際合作項目負責人之一約納斯?穆勒(Jonas Mueller)介紹說:“食用農作物通常都是在特殊氣候條件下逐漸培育形成的,但是氣候條件卻會不斷地發生變化,而野生植物卻能夠幫助其近緣農作物在今天適應這一變化的氣候條件。”
穆勒還說:“我們已經認識到,對于人類面臨的氣候變化問題來說,農作物野生近緣植株顯得倍加重要,我們需要將新的生命活力注入到那些我們賴以生存的農作物當中去,幫助它們自我保護更新。”
但是,即使野生植物現在也受到氣候變化、土地使用方式的變化以及城市化現象等等帶來的危害。穆勒表示,對于他和他的研究團隊來說,“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人口將是整個農作物基因采集計劃的最終受益者,這個計劃將成為科學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的典范。”他認為,在那些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發展中國家,農作物種子改良將給他們帶來更多直接收益。
穆勒主持的這項研究項目由非盈利科研機構“國際熱帶農業國際中心”(CIAT)與聯合國全球農作物多樣化信托基金共同發起(Global Crop Diversity Trust),在英國邱園千年種子銀行計劃的參與下,與全球許多農業研究機構進行廣泛合作。同時,該項目還是“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計劃的一個子項目,該計劃由挪威政府資助到2019年。(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