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依民用“可憐”二字來形容這次科考過程中目睹的長江魚類資源現狀。
長江第一灣石鼓江段歷史上魚類資源豐富,可以獲取大部分長江上游水生生物物種樣品。但是,在這一次科考中,科考隊請了兩名專業漁民打撈了一上午才捕撈到5條小魚,加起來不足半斤。當地漁民也告訴科考隊,這幾年打魚越來越難,足斤的大魚幾乎沒有,小魚也不是天天都能捉到,由于捕魚越來越難,漁民不得不動用“電魚”、“毒魚”、擺“迷魂陣地籠”等明顯違法的捕撈方式捉魚,進入惡性循環。
情況惡化的不僅是上游。根據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的統計資料,這幾年來,整個長江主干流域一年的天然捕撈量不足10萬噸,這個數字每年還在遞減。農業部統計的資料顯示,2011年,長江三峽庫區、壩下、洞庭湖、鄱陽湖和河口區的天然捕撈量不足5萬噸。
生物多樣性也是每況愈下,曹文宣院士2011年研究發現,長江已有5種珍稀動物滅絕,包括白鱀豚、白鱘、鯮魚、擬頭尖鲌、鰣魚。而這幾年的江豚危機更是讓年近八旬的老院士心痛不已。“2006年11月,我們普查的數量還有1800頭,去年12月底調查的數量只剩1040頭,這個下滑的速度太可怕啦!”曹文宣院士說。
全面禁漁刻不容緩
“雖然影響長江生態的客觀因素很多,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全面禁漁,肯定會讓長江獲得一個休養生息的喘息之機。”曹文宣院士從2006年開始不遺余力地呼吁長江全面禁漁10年,在他看來現在不少漁民的做法真是“斷子絕孫”、不留后路。
“他們有些漁網的網眼大小直徑不足1厘米,除了水,多小的魚蝦都給你撈上來,大的可以賣可以吃,小的魚剁碎了炸著吃掉,實在是太可惜了,這樣下去哪里還有魚!”曹文宣院士說,按國家規定,天然捕撈中幼魚捕撈量不得超出總捕撈量的5%,可是現在的漁民基本不管這些,什么都抓。
除了職業漁民,還有一些“兼職”打魚者,這些人沒有合法的捕撈資質所以不受主管部門監管,因此也是破壞性最強的,多數是附近餐館的老板,為了抓大魚不惜用電、下毒,曹文宣院士認為這一類捕魚者是破壞性最強的,但是由于長江流域寬廣,監管部門有時很難面面俱到。“只有實現全面禁漁才能將這些人統統納入法律法規的管理范疇。”曹文宣院士說。
副總理批示重點關注
9月10日在武漢舉行的“長江禁漁期制度專題研討會”讓曹文宣院士等常年關注長江生態的專家們看到希望,“汪洋副總理專門針對此事做出批示。我希望長江全面禁漁能夠盡快實現,我們不能等到長江無魚再后悔。”曹文宣說。
“長江已經實行禁漁期制度12年了,客觀上,我們已經具備實現全面禁漁的條件。”趙依民表示,全面禁漁是一個系統工程,禁漁后,漁民的安置問題、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的綜合管理、打擊盜魚、私自捕魚的長效機制等都需要系統研究。
“讓我們非常欣慰的是,這幾年,不管是政府決策層還是老百姓,大家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烈,很多問題都比過去更容易達成共識。加上近些年來,我們國家在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三峽壩區移民、丹江口移民等問題上積累了大量解決經驗,這都為長江流域全面禁漁后的相關安置措施提供了寶貴經驗,使得長江全面禁漁變得有可能。”(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