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武昌魚”入選省級非遺名錄》見報后,引起廣大讀者對“非遺”標準的關注。很多人認為,只有瀕危項目才能“申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委、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姚偉鈞表示,這是一種誤解。
姚偉鈞說:“瀕危不是‘申遺’的唯一條件。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項目,很多都不是瀕危。一個項目能否‘申遺’,要看它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有多大,是否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是否得到了有效保護等。”
據了解,入選各級非遺名錄在年限上有一定要求,申報武漢市非遺名錄至少要傳承50年,省級約80年,國家級為百年以上。
姚偉鈞認為,對非遺最有效的保護是“生產性保護”,讓其在市場中有鮮活的生命力。武漢市入選第四批省級非遺名錄的16個項目,如“曹祥泰酥京果制作技藝”、“武漢國漆精制技藝”等都與武漢人生活密切相關,它們產生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形成武漢特有的民間文化寶藏,也是武漢區別于其他城市最富個性魅力的重要標識。(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