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山東濟寧市直有關部門了解到,近年來,濟寧市深入實施漁業生產轉型升級“六大工程”,加快建設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切實加強漁業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全市漁業養殖面積達到88.44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39.12萬噸,漁業經濟產值達到74.27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783元,分別比轉型升級前增長了26.5%、13.1%、34.6%和23.4%,漁業主要經濟指標居全省淡水漁業第一位、全國地市級第八位,有效促進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和漁區穩定。
強力推動生態漁業。各地按照現代漁業“生態、優質、高效、品牌”發展的要求,積極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有力推動了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發展。扎實開展漁業養殖污染防控,對南四湖網箱、網圍養殖進行了集中清理規范,累計清理規范網箱6.9萬畝、網圍20.62萬畝,,規劃養殖區內保留非投餌性網箱2.42萬畝、網圍3.1萬畝,實現了南四湖漁業的生態化轉型和湖區保留3萬畝網箱、5萬畝網圍的限制性目標。連續九年開展了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投放各類優質生態苗種1.65億尾(只),有效培育和保護了名優漁業資源。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和引入社會資金,切實加強漁業生態池塘生態化改造。2012年,全市累計爭取國家和省級各類漁業項目資金2.43億元,為漁業生產轉型升級提供了資金保障。目前,全市創建現代漁業示范園區9個、部級健康養殖示范區16個、省級健康養殖示范區17個。休閑漁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已建成省級休閑漁業示范點5處,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以上,集垂釣、餐飲、娛樂為一體的休閑漁業場所1100余處,年接待300余萬人次,休閑漁業產值達3億元。
持續提升品牌漁業。通過參加農交會、漁博會和舉辦品牌推介會等形式,推介了微山湖龍蝦、大閘蟹、烏鱧等十大漁業品牌。微山縣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成功舉辦微山湖大閘蟹新聞發布會,高樓鄉被命名為“中國河蟹之鄉”,有效提升了微山湖系列水產品的知名度;魚臺縣大力開展品牌創建活動,龍蝦、甲魚成功獲得地理標志水產品認證,并注冊了“惠河”、“萬福河”等商標,使品牌漁業成為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和促進漁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
深入實施科技興漁。各地大力實施漁業科技示范創新工程,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積極推廣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和關鍵技術,開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進一步彰顯科技在現代漁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與中科院合作開展了微生物生態漁業治理及南四清魚類資源調查項目,與中國水產科學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簽訂了微山縣漁農混作區生態治理合作協議。在8個縣市區生產一線建立了9家特色專家工作站,13名高級技術人員定期到站進行技術服務指導。開展漁民素質培訓,每年累計培訓5000余人次,進一步提升了漁業生產科技化水平。水產品加工規模不斷擴大,全市現有各類水產品加工企業23家,其中10余家已瞄準生態水產品高端市場。水產品組織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有漁民專業合作社達108家。
不斷強化執法監管。深入落實漁業法律法規,全面推行漁業安全目標管理,逐步強化漁業監測和漁政執法工作,實現了漁業生產的安全有序進行。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全省首位,漁業生產轉型升級以來,每年完成國家、省、市水產品抽檢任務均在500批次以上,抽檢合格率98.5%以上。漁業質量認證總數全省第一。全市已累計認證無公害產地100個、無公害產品296個、地理標志水產品5個。漁業監測能力全省全列。市漁業監測站被確定為魯西南漁業監測中心,承擔了7個地市的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任務,全市已建設市縣級漁業監測機構4個。(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