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檔案
曹文宣,魚類生物學家,1934年出生,四川彭州人。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在魚類分類學、魚類生態學及其應用領域的研究均有深厚的造詣。曾9進青藏高原,通過對高原特有的裂腹魚類生物學特點及其與高原環境變化適應性關系的研究,創新性地論證了青藏高原的地質發展歷史,發展了我國的動物地理學。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主持了多項有關水利工程建設對魚類資源的影響和對策研究,對長江上游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選址和建區方案,長江上游魚類保護方法等專題進行了極有價值的研究。
3月30日,正在接受采訪的魚類研究專家曹文宣院士突然收到了一條信息—
近日,江西鄱陽湖蛤蟆石水域附近居民發現一頭江豚的尸體,這頭成年江豚身上有2處被利器明顯劃傷的斷裂面,初步判斷它是被螺旋槳擊中致死。“每次只要一看到江豚死亡的消息,胸口總像被石頭堵住了一樣。再這樣下去,江豚就要步白鰭豚的后塵了!”“走,我們到白鰭豚館看看江豚。”曹文宣院士帶著記者,徑直向城中村的白鰭豚館奔去。
修復長江生態只盼十年禁漁
“看,聽到人的腳步聲,它就手舞足蹈地過來了。你向它們招手,他就對你微笑,非常可愛。”在豚館里,一頭頭憨態可掬的江豚暢游水中,80歲的曹文宣院士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樣興奮,情不自禁地這摸摸、那看看,流露出對魚類的深深情感。“這么可愛的小家伙們,不知道人類怎么忍心傷害它。”魚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曹文宣院士不停地搖頭嘆息,心中有著掩飾不住的焦慮和惋惜。“4月1日起,長江又開始三個月的禁漁了。雖然這已是長江實施禁漁制度的第11個年頭,但效果都不是很大。”曹文宣憂心忡忡:白鰭豚已經“功能性絕滅”,白鱘也10年不見蹤影。此外,江豚種群數量也急劇減少:從2006年的1800頭減少到2012年的1040頭。如果現狀依舊,不出10年,江豚也將滅絕。“過度捕撈是導致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衰退的重要原因。”曹文宣說,長江中下游3個月的禁漁期,從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魚類繁殖。但禁漁期結束漁民更加瘋狂的捕撈,仍然加速了魚類資源的衰退。“僅靠三個月的禁漁期,是難以讓資源恢復的。”在曹文宣院士看來,禁漁10年是實現長江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曹文宣早在2006年即提出“全江禁漁10年”。
然而,對于江豚、白鱘等以魚為食的大型動物來說,長江禁漁10年也是它們長久生存下來的唯一希望。曹文宣表示,除了電捕和輪船螺旋槳對它們造成傷害外,食物魚的減少也是導致這幾種動物數量銳減的重要原因,如果經過1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魚類豐富起來,這些珍稀的水生野生動物將有充足的食物,長江生態環境就會逐漸恢復。
政府為長江流域的發展描繪了新藍圖,提出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曹文宣希望,禁漁十年的建議能夠進入長江經濟帶的具體設想中。
餐桌上多了一條“武昌魚”
“若說我為科研所做的貢獻,那就先聊聊湖北人最熟悉的魚。”曹文宣在紙上寫下了一種魚的名字:團頭魴。
毛主席詩詞《水調歌頭·游泳》中“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其實,“武昌魚”就是古時產于鄂州市樊口鎮的“魴魚”、“鳊魚”,味道鮮美。
1955年冬,曹文宣在梁子湖進行野外考察,梁子湖出產的此類魚約占總產量的10%。“雖說產量不算低,但魴魚本身有繁殖能力強和生長較快的特點,湖中又有極其豐富的天然食料,這種魚在漁產中比重還應該大大提高。”
在梁子湖,曹文宣用捕到的性成熟團頭魴人工授精,并在煤油燈下連續觀察胚胎發育過程,繪制了各個發育期的圖。他在1960年發表的論文“梁子湖的團頭魴與三角魴”中,提出團頭魴可以通過人工繁殖取得魚苗,并有條件作為池塘養殖的對象。
“我是最早確定武昌魚可以池塘養殖的學者。”曹文宣對自己這項科研成果感到頗為自豪。1962年4月20日,《人民日報》第5版發表了曹文宣的文章《漫話武昌魚》,文章中對武昌魚的生物學特點做了詳盡介紹。
曹文宣從書架中找出當年的這張報紙,歲月的侵蝕已經使紙張變得又黃又脆,但這項珍貴的科研成果不僅讓當時的人們看到了繁養武昌魚的市場價值,也使武昌魚從此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一生苦與樂全部系于魚
“在家鄉四川彭州新興鄉的小河邊,河水清清魚兒多,挽起褲腳踩到水中涼絲絲的感覺,和翻開一塊石頭看見藏在下面的小魚時那種興奮和激動的心情,讓我至今難以忘懷。”童年記憶中的美好片段總會浮現在曹文宣的腦海。“魚類研究是很有意思的,做這項工作能給我很多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年幼時深深迷戀于大自然的神奇和深奧,長大后曹文宣也如愿以償地踏上了一條與魚兒為伴的野外科研工作道路。
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間,曹文宣9次踏上青藏高原,采集了近百種、上萬條魚類標本,并發現了22個魚類新種。
因大部分時間都在野外,直到42歲時曹文宣才結婚。而為了下河抓魚,他不幸染上血吸蟲病。在高原長期缺氧及強紫外線的條件下,他的雙眼患上白內障,一度需戴1800度的眼鏡才能看書。
那時很苦也很累,可那種疲憊卻讓曹文宣感到心安。
現在看到越來越被壓縮的魚兒的家園,曹文宣還有一種深刻的無奈。
他說,魚兒不會說話,他一輩子同魚打交道,最了解它們,他有責任幫魚類講點話。“人類大吃它不說,還要弄得它絕種,這是沒有道理的。”
在曹文宣的眼中,魚類同人類一樣,都是自然界的一員,這些小小生命也應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記者手記
老人心中只有“魚”
亞馬遜食人魚、川西雅魚、南美洲美鲇……走進武漢中科院水生所曹文宣院士的辦公室,記者見到的每個擺設都是魚造型,聽到的每個話題也是魚。
作為魚類生態學的科研工作者,每當看見人類破壞魚兒的家園或者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曹文宣都感到痛心疾首。他曾在洞庭湖一帶拍攝到人們捕撈幼魚的照片,當這位80歲的老人向記者攤開這些照片時,用到了“觸目驚心”四個字。“作為一名科學家,我除了有責任呼吁大家保護魚類和維系生態平衡之外,更大的責任就是研究出補救的措施。”曹文宣說。
從年輕的小伙子到一頭白發,為了謀取長江魚類的生存空間和出路,曹文宣院士仍在為魚兒風雨奔波,只為護住魚兒的家園。(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