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網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長江中游南岸陽新縣境內,富水河下游,由網湖、豬婆湖、下羊湖、夾節湖、戎湖、賽橋湖、寶塔湖等淺水型湖泊和泛水沼澤濕地及其湖岸山地組成,屬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0495公頃(合30余萬畝),其中核心區6598公頃,緩沖區2106公頃,實驗區11791公頃,涉及陽新縣8個鎮區、26個村和大隊。設置保護區,主要是為了保護網湖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地。
水禽“基因庫”
初夏,幾場雨落下來,網湖水漲,沼澤帶著綠意沉入水下,隨波搖曳,若隱若現。
因為生物的多樣性,網湖—這一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為老區陽新縣增添幾分神秘色彩。
五爪嘴保護站,立在湖邊一處山崗上,視野開闊。在觀鳥平臺,我們通過觀察鏡看到一只黑水雞正趴在窩上孵雛。叫絕的是,窩浮在水上,猶如一葉小圓舟。“漲水了,原本安在沼澤地的窩隨水上浮,黑水雞不離不棄。”黃石市網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劉道錦說,黑水雞常居網湖,像這樣的留鳥,網湖有54種。“現在不是觀鳥的季節。一入秋冬,網湖便成鳥的天堂。”劉道錦說,作為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北極鳥類遷徙路線的一個重要驛站,網湖是南北候鳥重要的補給站和休養所。“初步統計,每年有3萬只水鳥在此越冬。觀察到的鳥類有167種之多,其中有白鶴、東方白鸛、黑鸛3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白琵鷺、小天鵝、小白額雁等27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每年,在網湖越冬的東方白鸛、黑鸛、豆雁、小天鵝、白琵鷺、白額雁、鴻雁等水鳥,其種群數量達到全球水鳥飛遷線路上數量1%的標準,因此,網湖具有國際意義。1999年,網湖被列入《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
由此看來,業界稱網湖是“水禽遺傳基因保存庫”,名副其實。
山水相依,網湖南北兩面及東南面為低山丘陵崗地,形成峽灣形湖岸,三面的低山崗地為網湖構筑一道厚實的天然屏障。“生物借此屏障自然繁衍,生生不息。”劉道錦說,網湖有維管束植物591種,浮游植物47種,自然植被分為4級9個植被型29個群系。動物資源中,有浮游動物34種,底棲動物30種;脊椎動物299種,其中魚類74種,兩棲類14種,爬行類19種,鳥類167種,獸類25種。
眾多生物各取所需,互為依存,構成一個豐富而完整的生物鏈條。
復合大系統
高空俯瞰,網湖猶如系在長江“腰帶”上的一顆珍珠。它是高低海拔物種的過渡地帶。
網湖物種豐富,許多動植物珍稀。劉道錦介紹,網湖有5種植物、2種獸類、30種鳥類列入國家重點保護,而成為省級重點保護的動物則達62種。
2001年6月,陽新縣在網湖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2004年3月,網湖升格為黃石市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8月,升為省級保護區。
水域、淺水灘涂、草甸、魚塘、農耕地、針葉林、竹林、樟樹林,網湖的生態系統復雜又相對統一,屬“湖泊—沼澤—森林”相連續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
這個龐大的系統,兼生態功能與經濟效益于一身。
濕地可容納4.6億立方米的水,是長江、富河重要的分洪區和調蓄區;承載著35000公頃面積的雨水,是全縣80%的地表水、生活污水及部分工業廢水的再過濾器、降解器,維持著陽新地區的生態健康;在固碳減排、調節氣候、抗災減災等方面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其經濟效益明顯。網湖是魚米之鄉,養育周邊50多萬人口,每年出產10000多噸水產品。
2004年黃石市網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后,開展調查監測,掌握資源動態變化,先后完成五省一市水鳥同步調查、全省濕地二次調查、階段性本底調查等一系列調查工作。建立了全區和重點區域的水鳥日常監測和資源巡護制度,新發現珍稀鳥類、魚類12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的中華鱘和二級保護的卷羽鵜鶘、白腹隼雕、鳳頭鷹等。
管理局與林業、環保、水利、農業、水產、國土等相關職能部門,以及各轄區鄉鎮場、社區合作,查處打擊亂捕濫獵、亂征濫占、亂采濫挖、肆意排污等破壞資源的違法行為。
生態盼修復
人的活動,在網湖刻下重重痕跡。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圍湖造田,十萬陽新人民大戰網湖。從此,網湖被分割成20多個湖泊。豬婆湖、下羊湖、夾節湖、戎湖、賽橋湖、寶塔湖等曾經都是大網湖的一部分,歷史上的網湖豐水期有60多萬畝水面。”濕地管理局局長石教法的一絲傷感溢于言表。
圍墾治湖,讓網湖生態系統變得脆弱。
“網湖對外承包后,原來湖汊、淺水位置的大片水草,開始逐步減少,現在已看不到萬畝菱片隨風翻動、水鳥穿梭其中的美景了。”從小生活在網湖邊的陶港鎮網湖村漁民劉春木不免感到可惜。
管理局工作人員說,以苦草和各種藻類為主的“水中森林”也在慢慢減退。
掠奪性養殖,是威脅網湖生態平衡的頭號殺手。當前經營網湖的養殖公司,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采用高密度投苗高強度投肥養殖方式,嚴重影響到了網湖水質。在去年夏季檢測中,網湖部分地方達到四類水質,能見度不足80公分。
網湖苦草數量曾占全省的90%,現在也在下降,小天鵝也由于主糧的減少,整體數量有所下降。
網湖三面繞山,周邊工礦企業多。“沿海傳統經濟內移轉嫁,保護區周邊開山采石、采礦、化工污染企業增多,增加了濕地保護壓力。”石教法說,當前,保護區實行的是社區共管體制,各鄉鎮負責轄區內的行政管理,林業、環保、水產(漁政)、水利、國土、農業、旅游等部門分頭履行職能管理,管理局則只負責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濕地資源保護,沒有土地管轄權,使規劃執行力、綜合執法力大打折扣。
陽新縣委、縣政府已經認識到“九龍治水,九龍懈水”管理體制所帶來的管理疲軟問題,也意識到對外承包、投肥養殖對環境的影響。年初,陽新縣人大形成了加強網湖濕地生態保護的決議,縣政府正著手理順保護區的管理體制,強化綜合執法能力的建設。為解決投入的捉襟見肘,縣里安排200萬元的保護經費。同時,借養殖公司承包合同即將到期之際,將收回網湖經營權,逐步實施生態修復、生態養殖、退圍還湖、核心區零干擾管理。“確認國際重要濕地和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網湖管理局定下目標,一個更美的網湖指日可待。(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