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副書記 張昌爾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產品總量大、品種多,具有發展加工業的綜合優勢。從2009年開始,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5年來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實現了超常規、突破性、跨越式發展。2013年我省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573億元,由全國第10位躍升到第5位(前4位是山東、江蘇、河南、廣東);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869億元,從2012年超過汽車制造業成為全省第一支柱產業,由全國第9位躍升到第3位(前2位是山東、河南);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由2008年的0.98:1提升到2.2: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加工企業達到4538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29.5%,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的有2家,過50億元的11家;實現利潤609.6億元、稅金640.5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9.3%和38.1%;從業人員102.8萬人,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1.5%。廣大農民從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中普遍獲得實惠。如2011年,監利福娃集團僅通過價格補貼就使稻農每畝增收300元,2013年潛江市小龍蝦產業發展,則帶動全市農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代表了農業大省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產為代價的新型工業化方向,已成為我省規模最大、發展最快、就業最多、效益最好、農民獲利最多的“五最”產業,有力地支撐了全省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的“四化同步”發展,為湖北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保民生的全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前,全省各地正按照“競進提質、升級增效”的要求,以飽滿的精神、強大的氣場、過硬的作風,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帶來的困難和壓力,加快推進經濟實現更有效益的發展。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結合謀劃“十三五”發展,進一步分析研究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現狀和潛力,凝聚共識,強化措施,加大力度,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強農強省的大事來抓,推進其在新起點上實現更好的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而現實的課題。
一、深刻認識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巨大成就表明,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無論是從三農內部來看,還是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來看,農產品加工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一)農產品加工業是帶動三農發展的“火車頭”。農產品加工業是由種養業延伸形成的更高層次的產業,反過來它又帶動種養業,繼而帶動農村發展、農民增收。一是帶動現代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它把產前、產中、產后連接起來,延長產業鏈、價值鏈、效益鏈。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自身的實力、技術和管理,帶動農業生產環節,引領農業向標準化、規?;?、專業化發展。福娃集團建成有機稻核心種植基地6萬畝,與農戶訂單基地面積達130萬畝,提供購種、育秧、機整、機插、機收、統防統治全程服務,網絡14萬農戶標準化生產優質稻,帶動每畝水稻增產30公斤、增收80元,成為我省傳統農區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典型。二是帶動新農村建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一方面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筑牢了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又通過村企互動、以企帶村等形式促進了新社區建設。夷陵區龍泉鎮依托稻花香集團的帶動,統一規劃企業、集鎮和農村新社區發展布局,采取遷村騰地的辦法集中建設了5個農村新型社區,實現了村企“雙贏”。三是帶動農民增收。在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中,農產品加工業貢獻的份額約占10%。
(二)農產品加工業是我省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新增長點。統計數據表明,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我省縣域經濟最具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支柱產業和增長點。在全省17個市州中,有9個市的農產品加工業成為第一支柱產業,占一半以上。2012年度全省縣域經濟20強中,有14個是農產品加工強縣(市、區),占70%;在縣域經濟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0%左右。漢川市、夷陵區、枝江市的農產品加工業2013年實現稅金和利潤均占當地規模以上工業的50%左右。農產品加工業既能富民,又能培植稅源、實現強縣。
(三)農產品加工業是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求的“餐桌子”。在我省農產品加工業中,食品工業占55%。食品工業是舌尖上的產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食物消費理念的轉變,城鄉居民對加工食品的需求日益強勁。據統計,發達國家加工食品約占飲食消費的90%,而我國僅為25%左右。有關專家測算,當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加工食品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2013年我國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消費結構不斷提升,已由溫飽型向講求品質、安全、營養轉變,加工食品需求不斷增長。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有效地滿足了這種多樣化、多層次的消費需求。從2009年到2013年,我省食品工業年均增長35.2%,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四)農產品加工業是促進結構調整的“加速器”。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結構的優化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我省的產業結構長期偏重,“怕冷不怕熱”,易受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經濟發展的波動性大。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輕工業的比重,優化了工業結構,增強了經濟發展抗波動能力。從2009年到2013年,全省輕重工業增加值之比從27:73調整為36:64,輕工業比重提高9個百分點,其中農產品加工業的貢獻超過三分之二。金融危機以來,我省GDP一直保持2位數增長,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同期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分不開。從2009年到2013年,全省GDP增加1183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加6408億元,其中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增加2218億元,對規模以上工業和 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 34.6%和18.7%。二是促進了城鄉結構優化。農產品加工企業相當一部分在中小城鎮,吸納了大量農民就近就地就業、居住和消費,加快了當地城鎮化步伐。福娃集團帶動所在地監利縣新溝鎮的城鎮化率十年間提升了36個百分點,稻花香集團帶動所在地夷陵區龍泉鎮城鎮化率達到65%。全省30個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平均每個園區吸納1萬多名農民就業,有力地推進了當地城鎮化發展。
二、著力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新優勢
當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發展基礎良好、市場前景廣闊,中糧、聯想、中興等工商巨頭紛紛進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但從整體上看,我省農產品加工業還存在大而不強、產業集中度不高、產業鏈不夠長、資源利用不充分、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有待增強等問題。下一步要圍繞“飲長江水、吃湖北糧、品荊楚味”的目標,在轉變發展方式、提檔升級上下功夫,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為重點,突出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這個關鍵,努力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新優勢。力爭到2020年,全省農產品加工率達到80%左右,精深加工率達到25%以上,加工產值超過2萬億元,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3:1以上。
(一)以“四個一批”工程為載體,構建規模經營新優勢。“四個一批”工程是我省三農工作的一個重要品牌,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同時,要在創新上下功夫,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賦予新的要求和新的標準,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效益。一是推動原料大縣發展產地加工。目前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地區發展不平衡,加工產值前20強縣(市、區)主要集中在襄陽市、宜昌市、荊門市和省直管市,而一些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市州、縣(市、區),尤其是30多個山區農業大縣,大多數加工業發展還不夠快。農產品原料大縣不能只賣原料,必須發展產地初加工,有條件的發展深加工,盡可能地做到“吃干榨盡”,把原料“紅利”留在產地。這樣既能促進富民強縣,又能減輕城市環境壓力。二是培育領軍企業??偟囊笫?,產量在全國前5位的水稻、油菜、淡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要力爭有前5位的加工企業;一些特色農產品,如茶葉、小龍蝦、食用菌、蜂蜜等,要有行業“小巨人”企業。要積極運用市場的辦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由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牽頭,推進企業跨地區、跨行業重組,有條件的積極推動上市,做大企業規模,提升發展素質,增強競爭能力。培育發展龍頭企業還要因地制宜,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兼顧。在重點支持近期銷售收入能過百億元的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支持農業產業化后發地區中小骨干龍頭企業的發展。三是優化加工園區布局。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要與農產品資源布局相協調,重點抓好農業大市大縣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使之成為農產品加工大市大縣。四是打造精品名牌。農產品的競爭正逐步從價格和質量的競爭走向品牌的競爭,消費者通過確認品牌而信任農產品的質量和特色。據不完全統計,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獲“中國馳名商標”75件,占全省工業類總數的46%,成為全省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行業。要繼續抓好農產品加工業的品牌建設,特別是要注重打造像雙匯、雨潤那樣的全國知名品牌。要充分發揮我省恩施“中國硒都”、漢江平原“富硒糧都”的優勢,打造富硒農產品加工新品牌。我省老字號食品較多,如孝感麻糖米酒、羊樓洞磚茶等,要注重保護和傳承,做成大產業。
(二)以農業科技產業鏈建設為平臺,構建科技創新新優勢。湖北作為科教大省,農業科技優勢尤為突出,在水稻、油菜、柑橘、淡水產品和生豬育種等領域,有一批活躍在科研、生產第一線的院士和專家。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與農產品加工業的結合,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我省醫療化工行業已經產業化的幾項高新技術產品,如核黃素、蝦殼素等,都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要繼續實施“五位一體”農業科技產業鏈構建工程,核心是要建設好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支撐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加強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研究,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效益。農產品加工業與生物產業關聯度高,要利用武漢生物產業城的科技、人才、機制優勢,選擇一批基礎較好的農產品加工園與之對接,帶動農產品加工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重點,構建質量安全新優勢。生產安全食品、放心食品是我們肩負的重大責任。近幾年,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9%左右,位居全國前列。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在這方面出了問題就是大問題,就可能毀掉一個企業乃至一個產業。確保質量安全,首先要抓好種養環節。只有干凈的土地,才能生產優質的農產品;只有好的原料,才能加工出好的食品。盡管現階段我省的土壤污染問題不如一些省份那樣嚴重,但要承認污染問題有所加劇。一定要加強源頭治理。要加強加工環節的管控。農產品加工企業在產前原料把關、產中質量控制、產后銷售服務方面,對保證食品安全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要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明確生產經營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把食品安全與企業的“身家性命”牢牢捆綁在一起。要加強監管。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管體系,圍繞重點品種、重點環節、重點領域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努力為群眾健康安全把好關。
(四)以“四化同步”為抓手,構建以工哺農新優勢。“四化同步”中農業仍然是短腿。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已初步具備以工哺農的實力,要把農業生產作為第一車間,提高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水平,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帶動農民在家門口就業。要以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基地建設。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要求大力建設優質、專用原料基地。鼓勵加工企業自建原料基地,同時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圍繞企業需求,整合涉農項目,著力建設一批規?;?、標準化和地域特色鮮明的農業板塊基地。要以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城鎮化發展。省“四化同步”示范鄉鎮的規劃已通過省級審定,要加大力度推進,以龍頭企業發展帶動鎮域經濟發展,做到強企富農、興工興城,使更多的農民在龍頭企業就業、在城鎮生活,促進“三留守”問題的解決,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要以農產品加工企業帶動新型農民培育。讓一大批農民跟著農產品加工企業就業、種養、闖市場,經受工業文明的洗禮,不斷增強素質和能力。
三、不斷優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環境
我省農產品加工業近幾年之所以能夠實現快速發展,關鍵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鴻忠書記、國生省長親自謀劃、高位推進,支持政策有力,激活了企業發展活力。站在新的起點,構建農產品加工業新優勢,仍然要在加強領導、落實政策、完善服務、優化環境、營造氛圍上下功夫。
(一)進一步提高對農產品加工業強農強省全局作用的認識。國內外經驗證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與一個國家或地區整體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世界經濟強國如美國、日本、法國等,大多是農產品加工強國;國內經濟強省如廣東、江蘇、山東等,大多是農產品加工強??;從我省來看,經濟強縣也大多是農產品加工大縣。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來認識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重大意義,抓農產品加工業就是發揮我省的比較優勢抓經濟發展,抓精深加工就是抓結構調整。各地要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全局的大事來抓,進入主要領導的視野,高度重視、主動謀劃、精心部署、推動發展。加強規劃制定工作,引導健康發展,避免惡性競爭。有關部門要對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具體指導,及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二)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省級農產品加工業專項調度資金指向性強、重點突出、管理嚴格、效益明顯,在推動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隨著省級財力的增長,還可以逐步增加農產品加工業專項調度資金的總量。要進一步加強用地、用電、用水、用工等方面的支持,落實好重點企業部門聯系工作制度,明確工作目標和責任,形成工作合力。
(三)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積累不夠,抵押物有限,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十分突出。據調查,只有20%的企業能夠滿足貸款需求,50%左右的企業只能滿足一半的貸款需求。同時貸款成本較高,利率加擔保費用,一般在10%以上。要進一步加強銀企對接與合作,擴大商業銀行和小型金融機構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融資支持;金融部門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農產品加工業的水平;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支持條件成熟的重點龍頭企業上市融資;鼓勵企業開展資本經營,充分發揮大企業的資本優勢,通過多種方式聯合合作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困難。
(四)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特別是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發達的社會化服務來支撐。要加強流通體系建設,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連鎖超市、配送經營和電子商務。建設農產品加工信息服務平臺、檢驗檢測平臺和人才培訓平臺,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共性服務。扶持和鼓勵各類農產品加工業協會組織發展,促進行業自律。
農產品加工業對規上工業的貢獻率
農產品加工業 全省規上工業 2009-2013年貢獻率
指標 2009年 2013年 2009年 2013年
增加值(億元) 1138.23 3327.01 4742.23 11159.66 34.1
出口交貨值(億元) 162.47 532.94 676.03 1522.20 43.8
主營業務收入(億元) 3181.64 10572.87 14953.47 37880.45 32.2
利潤(億元) 145.08 609.60 754.22 2085.85 34.9
資產(億元) 2033.68 5108.23 16308.59 30142.44 22.2
就業人數(萬人) 73.93 102.77 248.27 326.10 37.0
農產品加工業有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應,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助力器”、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發揮市場作用的“橋頭堡”、“四化”同步的“樞紐站”。無論是從經濟總量、產品出口,還是從經濟效益、就業人數上看,農產品加工業貢獻率均在30%以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促進“三農”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推動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
農產品加工業跨越式發展
農產品加工業橫跨一、二產業,被經濟學界稱為“1.5”產業。“四個一批”工程實施以來,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為經濟領域的一大亮點和一道亮麗風景。2013年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萬億關口,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標志著湖北農產品加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13年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572.87億元,是全省第一大產業,比2009年增長2.1倍,主營業務收入占全省規上工業的27.9%,比2009年上升2.5個百分點。
農產品加工業乘勢快速增長
五年來,在全省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下,農產品加工業乘勢而上,為全省經濟穩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五年來農產品加工業對全省工業增長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貢獻率保持在三成左右。2013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達到3327.01億元,比2009年增長120%,高于全省規上工業21.5個百分點,占全省規上工業的29.8%。
農產品加工業利稅占規上工業的比重
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全省工業的第一大產業,理應走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前列。近年來,農產品加工業著力構建“市場需求旺、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勞動就業廣”現代產業體系,對推進全省經濟轉型升級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2013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稅金總額640.54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的38.1%,比2009年增長220%,快于全省規上工業32.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609.60億元,占29.3%,比2009年增長150%,快58.2個百分點;應交增值稅為266.46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的28.1%。
2013年農產品加工業吸納就業人數
農產品加工業一般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其產業鏈是農民就業的主要途徑之一,可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擴大農民增收的渠道。2013年農產品加工業吸納的就業人數達到102.77萬,占全省規上工業的31.5%。其中紡織業、農副食品加工、飲料制造、食品制造等四大行業就業人數占規上工業的20.9%。(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