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人工繁殖,本地白鰱漸漸呈性狀退化、抗病性差、長勢慢等趨勢。因此,近年來,重慶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引進推廣了8000萬尾長豐鰱,加上自繁苗種,推廣養殖上億尾。”7日,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曹豫告訴記者,長豐鰱是采用人工雌核發育、分子標記輔助和群體選育相結合的綜合育種技術,培育出的四大家魚中第一個新品種,也是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重點推廣品種之一。幾年來,我市累計推廣長豐鰱面積達到5萬畝以上。
曹豫介紹,長豐鰱外形特征跟普通白鰱基本一致,只是體型較短,較肥厚、粗壯。“長豐鰱喜歡肥水,常常聚集成群游至水域的中上層,特別是水質較肥的明水區,適宜在浮游植物旺盛的肥水中養殖。”曹豫說,不過,長豐鰱的耐低氧能力較差,水中溶氧不足時容易浮頭,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適當的放養密度及監控水中溶氧量的變化,防止長豐鰱缺氧死亡。
長豐鰱一般作為套養品種,與其他草魚、鯽魚等一起“混養”。曹豫介紹,長豐鰱是典型的濾食性魚類,1.5厘米以下的魚苗主要吃浮游動物,長達1.5厘米以上時逐漸轉為吃浮游植物,亦吃豆漿、豆渣粉、麩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顆粒配合飼料。同時,長豐鰱的攝食有明顯的季節性,春秋季除濾食浮游生物外,還大量攝食腐屑類餌料;夏季水位越低時,其攝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則少吃少動。
“相比其它鰱魚品種,長豐鰱具有生長速度快、體型高且整齊、遺傳性狀穩定、產量高、肌間剌少、烹飪容易等特點。”據對比試驗結果分析,長豐鰱比普通白鰱長勢一般要快20%左右(其二齡魚生長速度比普通鰱生長速度平均高13%至18%,三齡魚生長速度平均提高20%);在產量方面,該品種因其養殖成本低,要求條件低,平均每畝能增產16%以上。(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