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江水產研究等多家研究單位確認,2013年,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中華鱘沒有繁殖產卵。據報道,上世紀七十年代,長江里的中華鱘繁殖群體能達到1萬余尾,葛洲壩截流的80年代,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現在,野生繁殖群體估算只有57尾。
2007年,同樣生活在長江,有著“長江女神”美譽的白鰭豚被宣布功能性滅絕。當時,國際六國專家考察時就表示,“長江水太可怕了!”“這里沒有多少浮游生物,完全不適合豚類生活。”如今,七年過去了,長江的水質還是同樣的“可怕”,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滅絕的危機又降臨到了中華鱘身上。
中華鱘,這個以“中華”命名的物種正在離我們遠去。
科研人員認為,中華鱘日益減少的原因有很多,長江水體污染、經濟發展對自然保護區的“割讓”、船只漁網的誤傷,都讓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和環境不斷受到擠壓,日益脆弱。但讓我們愧疚的是,每一項原因都深深烙有人類活動的印記。
按理說,中國既然能拯救同為國寶的大熊貓,那么保住中華鱘在技術上應該沒有困難。但與偏居我國西南一隅大山深處的大熊貓相比,中華鱘的居住地注定了她的不幸。在部分地區為了經濟發展而肆無忌憚地向長江排放生產廢料的時候,在為了加大收益而不斷增加江輪班次的時候,在各地忙著“創造”GDP的今天,有誰還會在乎這位已在長江水域生活了1.4億年的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呢?
如今的長江,已經難見“渚清沙白鳥飛回”的秀美,也少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雄壯。今天江水容不下一只中華鱘,難保明天這樣的厄運不會降臨在我們的身上。
(來源:今晚報)